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 > 0061,五百年等取经人
    陪着猴哥坐在山顶,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日出。猴哥的思绪已经飘远,缓缓讲述着他与三叔的初次相遇。</p>

    五百年来,猴哥一直被压在五行山下。佛祖从未出现过,只是不停的让人带话给猴哥。他向重获自由,需要等一个取经人。兑现当初的赌约,他便可以不再去计较猴哥以前所犯下的错。</p>

    得益于吃过那么多蟠桃和仙丹,猴哥可以在五行山下安全度过五百年。唐三藏把他从山下放出,这份人情他得记着。他答应唐三藏,一定会陪着他抵达西天求取真经。向来一言九鼎的猴哥,说到就一定还会做到。</p>

    离开五行山急着赶路,猴哥在半空中悬浮,时刻观察着周边的一切动静。路过出发后的第一个村庄,唐三藏需要填饱肚子和休息。考虑到他只是个凡人,猴哥只能依着他进了村子。找了一户人家敲门,希望可以化些斋饭。</p>

    开门的是个老头,看到猴哥后吓了一跳,若不是唐三藏及时出现,恐怕那老头早就把门锁上了。邀请唐三藏进屋,老头帮他们煮了一锅稀饭。大白馒头和咸菜,唐三藏吃的津津有味,猴哥确实吃的眉头紧皱。</p>

    进村时他便发现不对劲,村子里人口不少,但是却没见到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似乎这个村子里只有老人和小孩,这本身就很不正常。即便面前的老头看上去慈眉善目,猴哥照样没有放松对他的警惕。</p>

    这几天他总感觉有事情发生,而且唐三藏有时候并不听他的话。保护一个人对猴哥而言很简单,但是如果被保护者不配合就另当别论了。</p>

    唐三藏喝了两碗稀饭,被老头安排在隔壁的房间休息。虽然看上去有些害怕猴哥,但那老头始终没有再露出惧怕神色。</p>

    夜深人静,出门起夜的唐三藏听到隔壁屋里传来的哭声。大半夜的哭声有点儿瘆人,唐三藏顿时清醒了大半,喊上悟空一起去隔壁查看。没什么异常情况,只是老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女,许久不见思念之情涌上了心头。</p>

    既然是谈到了这个问题,悟空自然要问个清楚。为什么村子里见不到年轻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p>

    据老人描述,以前他们村子风平浪静,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能听到家家户户传出的欢声笑语,老人安享晚年,孩子们无忧无虑。年轻人辛苦耕种,日子过得很不错。</p>

    村东住着一户人家,十年前离开村子去郡城干活。然后在郡城买了房子,可惜儿子结婚后不愿跟父母一起住,所以留下老两口在村里单独生活。再后来,村子里不少年轻人去郡城找工作,挣钱比种地要多,而且还能在郡城混上户口。</p>

    时间长了年轻人都去了城里,不仅是男人开始往外走,就连女人也是一样。有很多甚至是年轻夫妻一起去郡城干活,一年半载也不回趟家。没孩子的怎么都好办,即便是有孩子的也跟没孩子一样。</p>

    村子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运气好的话他们一年能跟家人见上一面。村西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已经三年没见到儿子了。他们都上了岁数,根本去不了郡城。儿子又不主动回来看他们,老两口每天都以泪洗面。</p>

    养儿为防老,这个村子世代信奉这句话。虽然做父母的都希望儿女们过得好,但是他们也是家庭的一部分。也需要照顾和关怀,不是一句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就可以草草了事的。更何况那些年轻人多半是不回家的,他们已经习惯了繁华郡城了的生活方式。</p>

    老头有两个儿子,很幸运是一对双胞胎。老头的老伴死的早,拉扯两个孩子又当爹又当妈很不容易。但是老头从来没让两个孩子受过委屈,即便是在村里遭遇连年大旱的光景,他也没有让两个孩子挨过饿。</p>

    三九天进山打猎,有时候一整天毫无收获,有时候一天一夜能够打到几只小猎物。带回家宰了给两个孩子打牙祭,两个孩子吃的津津有味,只给老头剩下一桌的骨头。</p>

    三伏天下河捞鱼,不管在河边待多长时间,那怕是双脚被泡的泛白。老头也从未有过抱怨,因为他在兑现当初对老伴的承诺。将两个孩子好好抚养长大,以后即便去见了老伴也能笑着说他做到了。</p>

    “那村子里的孩子怎么办?”唐三藏问道。</p>

    老头擦掉眼角的泪水,沉声道:“还能怎么办,生死各安天命呗。”</p>

    家里的年轻人出去干活,长年累月不回来老人们还能接受。但是一部分把孩子留在村里的家庭就更难熬了,父母年迈没有经历照顾小孩。本该享受美好童年的孩子早早学会了洗衣做饭,然后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p>

    最惨的还是那些家里没老人的小孩,父母出去干活不能带着他们。然后把他们教给街坊邻居照顾,人家连自家孩子都照顾不过来,那有时间去照顾别人家的孩子。顶多就是隔三差五的去家里看看,其余时间孩子就需要自食其力。</p>

    老头坚持每天去村子里转转,尤其是那几家父母外出没有老人的孩子家。老头帮不了他们太多,至少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做饭。教会他们如何捕鱼和打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丛林法则到哪儿都适用。</p>

    说到此时,有两个孩子跑了进来。看上去睡眼惺忪,应该是还没睡醒。外面响起了打雷声,两个孩子尖叫着躲进了老头的怀里。他们都是隔壁家的孩子,父母去郡城干活家里老人早已去世。</p>

    两个孩子一个叫潘阳一个叫秦春,他们都是从小被留在村子的小孩。记事起便一个人生活,情况好了一年能见到父母一面。平日里自食其力,从洗衣做饭到缝缝补补,每件事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做。</p>

    秦春是个男孩,估摸着也该有八九岁了。潘阳是个女孩,跟秦春年龄差不多。他们俩从小就怕打雷,尤其是这种闪电与打雷的组合场景,吓得他们根本不敢出门,待在家里又不敢睡觉。那次刚好被老头看到,理所应当的把两个吓得浑身发抖的孩子揽在怀里。</p>

    从那天开始,他们俩只要遇到打雷就跑来老头家里。有时候也会来老头家里蹭吃蹭喝,两个儿子隔三差五就会让人捎来银子,希望老人可以照顾好自己。他们努力在郡城干活,以后混好了把老头接去郡城。</p>

    这话老头已经听了好多遍了,也一直坚信两个儿子能够出人头地。但是他并不奢望跟儿子去郡城,因为他年轻时也曾走南闯北,知道在郡城生活的不易。在那里处处需要银子,没有银子寸步难行。</p>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难道就没有主动回村的年轻人吗?”唐三藏再次问道。</p>

    老头苦笑着摇了摇头,村里的年轻人出去这么多年,还从未有一个主动回村里生活的。即便是郡城官府下过官文,加大了贫困村庄的扶持力度。但是郡城就是郡城,村庄发展的再好也比不上郡城的繁华。</p>

    说到这儿老人叹了口气,尴尬的冲唐三藏摇了摇头。他从小跟随父母生活,知道那种有父母陪伴的生活多么幸福。所以他替这些孩子们不值,没有父母陪在身边,这样的童年对他们而言失去了色彩。</p>

    他们的父母都在努力想留在郡城,希望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后在郡城买房,可以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但是他们从未考虑过,他们在乎的那些东西孩子们在不在乎。他们追求的那些东西,老人们在不在乎。</p>

    村子里去郡城时间最长的几个年轻人,此时都已经在郡城买了房子,也都把户口转去了郡城。他们已经算是真正的城里人了,每天过着城里人一样生活。但是他们的孩子呢,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孩子根本不喜欢郡城的生活。</p>

    老头曾去看过那几个孩子,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机灵。甚至有孩子已经学会的察言观色,说话时会盯着对方的表情。一旦那句话说的不对,他们马上会改变方式补救,甚至有些孩子跟着父母做起了生意。</p>

    我安静的听猴哥讲述,太阳渐渐升到了半空。</p>

    老头告诉猴哥和唐三藏,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年轻人改变现有的思路。他不反对有人喜欢留在郡城,也支持年轻人出去见见世面。但是见完世面之后呢,他们不能总想着留在郡城或者去京都吧。</p>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干。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年轻人都去了郡城,村子里荒废了大量的土地。没有人种地了,自然也就少了很多收成。吃得没了可以买,但是如果都不种地了,去哪儿买粮食呢?</p>

    “老施主说的很有道理,有什么需要贫僧做的尽管开口。只要是老施主开口贫僧一定义不容辞。”唐三藏说道。</p>

    老头叹了口气,拍了拍躲在怀里的两个孩,说道:“知道您是东土而来的圣僧,希望您如果有机会见到当官的跟他们提个建议。让他们鼓励年轻人回家,鼓励年轻人改变现有的思维。不要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才是物质最终需要服务的对象。”</p>

    唐三藏双手合十,弯腰向老头施礼。</p>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老施主请放心,这件事我一定记在心里。不管是见到那位官老爷,我都会把这件事讲给他们。”</p>

    猴哥看着唐三藏摇了摇头,他其实并不看好老头提的那个建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