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全能科技巨头 > 第436章:即席演讲(感谢“竹叶青的清”万赏)
    玛德琳公主和非常有名的第四顺位继承人的菲利普王子亲自出来接待,这是非常高的礼待。

    在现场的诸多的目光中,有人感慨叶华的影响力果然非同凡响,已然超出了科学界的范畴,也有人觉得瑞典人也太现实了,在科学界殿堂级的盛会之下居然把科学事业放在了金钱的后面,显然这种想法的人认为瑞典人此举有些俗。

    “终于有幸见到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国际巨头,叶先生,幸会。”

    “幸会。”

    菲利普王子来到叶华面前热情的交谈了一二,见面礼一过旋即道:“叶先生,请!”

    这一届的诺贝尔颁奖典礼显得非常独特,因为整个诺奖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获奖者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来到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辉煌端庄的现场1700多人盛装出席,这里汇聚着全人类当代最具智慧的群体,意义非凡。

    颁奖典礼准时在16:30开幕,惯例流程平稳走过,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也是瑞典皇家工学院的终身教授,49岁的韦兰·斯顿登上颁奖台,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空运而来,那里是诺贝尔逝世的地方。

    按照各奖项颁奖顺序: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

    这一次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是来自美国和曰本的两位科学家。

    接下来就是物理学奖,毫无疑问必然是今天的重头戏,因为获奖者太特殊了,最富有的获奖者、最年轻的获奖者等等。

    “长期以来,在电磁波谱中有一段尚未被人类有效认识和利用的真空地带,其频率范围为100ghz~10thz,位于微波和红外辐射之间,这就是‘太赫兹空隙’,在微波、可见光、红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太赫兹在科研和应用方面却滞后。”

    “但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式,人类已然了解太赫兹波,因为太赫兹耦合共振原理,无线输电技术即将得到广泛应用,无人会怀疑其真理的可靠性,其开创者也由此为人类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所以评选机构决定将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家授予其开创者叶华先生。”

    话音刚刚落下,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伴随着音乐掌声雷动伴随着,欧洲的各大电视台还有网络直播都在关注这次科学界的盛会。

    当诺奖评审机构正式宣布本届物理学奖授予叶华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成为事实,诺奖一旦确立就不予更改。

    诸多的镜头无不聚焦在一身燕尾服正装的年轻人,叶华缓步走向颁奖台,在全场目光的注视之下,全场献上热烈掌声之际,接受瑞典国王授予的奖状、金质奖章和价值1120万瑞典克朗的现金支票。

    亲自出席大会并颁奖的这位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已经76岁,不过叶华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皇家气派,更像是一个朴质的老人。

    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国王也创造了一个世界记录,世界上最不讲究排场的国王。

    在1980年访问曰本时,他没有乘坐专机,而是搭乘普通航班,自己撑着雨伞走下飞机。据说,他还经常在自己的农场里劳动,他的孩子和平民的孩子一起上幼儿园,一点也不炫耀皇家气派。

    “叶先生,请上讲台做一个即席演讲吧。”瑞典国王微笑的说道,确实没有任何国王架子。

    “呃,国王陛下,我记得按照流程应该是在随后的晚宴上进行吧?”叶华好奇的说道,现场也不知道他和瑞典国王在私聊什么,按照惯例,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在晚宴上作10分钟的即席演讲。

    “流程就是用来打破的,打破常规不正是诠释着科学事业的真谛?当然,你也可以拒绝,不会有任何问题。”瑞典国王笑说着道。

    “那么,恭敬不如从命,国王陛下。”叶华微笑回应,顿时,颁奖典礼主持人立马宣布叶华即席演讲10分钟,然后在全场目光的聚焦之下迈着平稳步伐登上了讲台。

    不一会儿,叶华面带自信的微笑,爽朗的声音打破了现场的刚刚陷入的安静氛围。

    “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能成为其中的获奖者是对于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身份的最大褒奖。”

    “这里是科学界的殿堂,科学界是我们人类的雷达,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未来世界的方向是什么。科学家怀抱的是理想,能实现的和不能实现的都是科学家的伟大抱负和理想。作为企业家我们有思维的局限性,比如这项技术能不能应用?能不能商业化?这就是思维局限性。”

    “如果头上不装个雷达,说不定就走错路了。我们这么大体量的公司一旦走错路,就很难回来。”

    “科学家的基础研究对整个人类社会是公平的,他们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像灯塔一样可以照亮别人,也可以照亮我们。科学事业需要潜心专研,无暇其他,但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所以我们海岸线有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产品研发平台,去解析这些科学家的思想,把他转化为人类的应用要比任何人都快,以此增强了我们的竞争力。”

    “这一次我来欧洲,作为诺奖获得者我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参加了这场盛会,而作为一名商人,我希望在资金上对欧洲科学事业做点什么。”

    “同时,我们不仅仅需要只有一束光在照亮我们,更需要千万道光也在照耀我们。”

    “对于基础研究我们不要求都成功。前段时间我在海岸线内部与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交流时讲过,对待科学研究,要大胆的失败,成功太快是保守,要轻装上阵才能激发想象力。失败了就涨薪,成功了就涨级。”

    “我认为在科学研究这份事业上就没有不成功这个词,为什么呢?你告诉我走的这条路是错的,搞明白了路径,解决了边界问题,这就是成功啊。”

    “我们会持续加大对欧洲科学家的资助,不仅如此我们海岸线集团将会在对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予以资助,加大和全球范围内的高校院所的人才战略合作,和各大高校教授、科学家在基础研究的合作主要是通过资助优秀科学家,获得知识的知情权,不谋求教授和学家的知识产权,不谋求论文的署名权。”

    “海岸线已经敞开怀抱在全世界接受这些科学家,他们愿意在哪个国家,海岸线都有科研机构接纳他,科学家愿意在哪儿办公,我们就在哪儿出资建造研究所。”

    “我认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凝聚一批科学家人才,如此才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在未来我们每年将会投入超过200亿美元以上的研发经费,我们的消化能力比任何人都强大,实际上我们自己就变成了金身,只要我们能够谦虚的消化,我们就能推动并领导人类科学事业不断前进。”

    叶华用了9分钟多十几秒的时间发言完毕,点头致意全场,顿时所有与会的嘉宾起立并献上了最为雷动的掌声,现场的科学家们尤其是欧洲的学者非常振奋。

    正如叶华曾经在什么场合私下说过的一句话——科学事业需要被资本包养。

    科学家们不懂赚钱,真正能在科学事业上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无一不是毕生投入科学研究中,满脑子都是研究。而一些即能赚钱又能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的那太厉害,也太少太少了。

    虽然叶华来到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抢”走了物理学界的一枚诺贝尔奖章,不过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妥妥的金主爸爸,基础研究是很耗钱的,而且汇报周期长,甚至没有汇报,西方的大资本家们更多的愿意把钱投入金融当中,资本运作来钱快,而且利润也相当不俗。

    而对于科学事业,是兴趣缺缺,除非这个资本就是靠科技崛起的,是高科技公司。

    所以西方各国的科研经费不说保持了,能不下降就不错了,像俄罗斯迄今为止在科研经费的投入都没有恢复到前苏联的水平。

    欧洲科学界得知叶华要来大举投资,显然是高兴不已。

    欧洲的各大高校也很振奋,从叶华刚刚那不到十分钟的即席演讲内容看得出来,海岸线集团要和各大高校合作。

    而欧洲各国的心情是复杂的,甚至是巨纠结的,叶华有钱,但这些是资助而不是捐助,是一种企业行文,要求回报的。一方面他们不希望看到海岸线集团或者华夏人吸纳他们的人才,另一方面在面对甩过来的小钱钱又特别不争气。

    但终究还是同意了,起码可以保证欧洲的科学事业能跟得上,虽然华夏人占据了大便宜,但毕竟人家是出了钱的,没好处凭什么资助?那不叫资助而是捐助了。

    没人会真觉得叶华是个凯子,不求回报的来欧洲撒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