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淮南冲击平原上,随着雷鸣声声而至的瓢泼大雨如注,最为炎热的七月盛夏也由此开始进入了尾声。
伴着四处被暴晒的几乎枯竭翻浆的大小河叉支巷里,逐渐满涨起的水面,大多数与运河相关的工程,也不得不相继停顿了下,而将大部分人手和畜力就近迅转入到农田里的劳作营生上去。
稻田草丛里纷纷大作起的蛙声不绝,也再次压过了被暴晒得声嘶力竭的蝉鸣,
绵连分布在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之间,大片青黄翻浪的稻田间杂着大豆、油菜、烟叶其他经济作物,代表着得是这些年开拓淮南的成果;
毕竟,这里从古到今就是中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域之一,同时水乡河网遍布的缘故,还盛产皮革、木材和鱼获;其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龙山文化时期,在吴楚争霸春秋时,就已经有人在淮南兴建人工陂池,以利农田灌溉的收成。因此留下的水利灌溉基础很好,只是年久失修而长年荒废淤积了;土地也都是开度很高的上田、水田居多;
因此,自淮镇的工程部队和劳役营,在通过修缮水利和恢复疏导河道,而初步稳定了区域环境气候之后,后续的开拓团和屯垦点只是稍加复耕,就能够有所不错的收获了。
故而历史上那些藩镇再次无论如何的征战厮杀,只要稍加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就能够较快恢复过;而史上那场旷日持久祸害连绵的大教之乱,虽然在往拉锯和攻杀当中极大的摧毁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和户口基础,但是依靠放任自流式的两三代人时间,也就重新将淮南的人口给生聚繁衍起了。
按照史上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13记“山阳(淮安)沃壤,淮畔奥区,地占三巡,田逾万顷”,因此,光是楚州一地的藩镇营田,就已经多达两三万顷了;虽然因为淮河时不时的水患和沿海的屡屡入寇而有所缩减,但是留到如今的技术还是相当大的。
直到初次北伐的兵锋踏上江北之地时,虽然漕河依旧淤积处处,而沿海大片地区人就是荒无人烟,但分布在淮南内6各路大小十几家藩镇治下的在册户口,已经达到了两三百万之众;这还是不算那些以佃客部曲奴工为名,荫庇在地方豪强大户名下的隐匿人头。
只是,这一切再次被持续不断的战火和后续的绵连灾荒给摧毁殆尽了;这其中甚至又当初我麾下军队的一份功劳,当初东路大军之众大兴捕亡之事,而经由我名下军从商人,贩运卖往海外各藩岛洲的委实不在少数;后,又籍着淮河大水的机会,大量吸纳和招徕沿淮各州那些流离失所,走投无路的淮南人口;
因此,淮镇如今所要面对的局面更加艰巨和困难的多,在淮南境内直接或是间接控制下的七州之地,满打满算也就在地方上搜括和清检除二三十万口人而已,而且其中还有小半是创造生产价值不高的老弱妇孺,乃至几乎不能提供生产价值的孩童。
正可谓是土旷人稀。
光靠他们自己组织起生产自救什么的,不要说给驻军输粮助饷,就算是想要实现勉强自足都很有问题了;因此,实际上淮南开拓的主要力量,还是靠从淮北调过的那上万建生军,及其数万名的俘虏与囚徒、藩奴,还有营田署管理和组织下相继迁移过的,数十个大型的移民开拓团。
当然了,按照淮镇所提供的鼓励政策,和前往具有风险陌生地方垦荒的条件;除了农具种子和畜力的租给借贷,农艺技术的脱光和帮扶之外,在经过披荆斩棘的开屯,筚路蓝缕的经营和含辛茹苦的挖掘潜力之后,这些屯垦团中将有很大一部分人就地落户之后,会获得相应田亩的世代使用和收益权(田皮),大概需要至少五到十五年艰辛劳作的赎买期;并且要经过最少两代人的经营之后,才能正式获得相应的所有权(田骨)。
大抵就是比照了后世房贷分期供还原理一般,采样了至少数十个地方成千上万的样本数据之后,以最大激个人潜能(榨取价值),与忍受不反抗的最大上限之间,最为中庸的平衡值为基础,就此造就了一大批心甘情愿的忍受剥削而还要各种感恩戴德,有淮镇特色的潜在“供田奴”阶层而已。
而在满世界都变得清凉下的雨幕当中,我也坐在水营车船队护送下,由大型水轮船曳带的三层平顶拖船舱中,踏上了回归徐州的路程。
而在运河两岸伴随的道路上,时不时还可以看见披着胶布雨罩,在齐唱歌子声中往行进的军队,以及赤着膀子穿着短胯上下奔走喊着号子的人群;那是赶在真正的汛期到之前,对已经疏通和拓宽的河道、堤岸,进行巡查和加固的各色人等。
所谓的水乡泽国,既有灌溉之利,亦有年年水患之旧弊;因此,最是考验和挑战作为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全局性的调配、动员能力了。
但是,如果能够将这种局面稳定下,保住大多数秋收在即的成果;那在今后的几年时间内,相应水利系统需要投入的维护资源和人手,也将逐步减少而带某种更加明显的盈余效应。
毕竟,作为自古以最传统的农业产区和粮仓之一,以及这个世道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之下;并没有人会嫌粮食出产的太多。
而且,年如果淮南局面更够更进一步稳定下的话,我打算在当地继续推广种植,已经在淮北小部分地方试种成功的三季稻;
虽然这种东西因为生长周期短而口感极差,在外藩海洲属于藩奴和土人,乃至牲口才吃的东西;而且引种到了淮上之后,还是多少出现了各种水土不服的病害、变异和减产,而且投入的人力和工时也是传统的倍半不止,但是好歹也是一种生高产的稻米啊。
尤其是相对于中原。江南的传统水稻品种而言,这种一年三获的产量就足以吊打大多数存在了;至少在那些急需填饱肚子的流民饿殍眼中,能够有稻米吃就已经是天大的幸福和恩遇了,更没有资格嫌弃什么口感好不好。
至少在淮地的各种劳役营和编管地里,“卖力多干活,争取吃稻饭”已经成为一句相当深入人心的口号和追求了。
只是在这期间,也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因为淮镇眼下的控制力主要集中在交通枢纽和道路沿线上,所在进入洪泽湖流域泗阳县境内的时候,
在偶然亲眼目睹和看到岸上各种流民,及其种种悲惨的景象之后,小晋君沉默了许久之后,才在我怀里冒出一句。
“就不能想办法,让他们都吃上糖糕么。。”
这一刻,我知觉仿佛被某种穿越时空的恶意和似曾相识的东西所附身了。
好吧,也许在她的生活环境当中,最稀疏平常的东西就是糖糕了把。好吧,至少还不是“何不食肉糜”。
而在江宁府,曾经繁忙纷禄又一下变得清静下的留守司衙门当中,等待着自己最后处置结果的大将军孙静邦,也迎了意味有些突兀,又有些在情理之中的访客。
“朝廷还是决定让你复出。。”
同样像是一下子老态了许多,而充满倦态和暮气的孙静邦,看着面前的人道。
“。。负责这善后局面么”
“难道他们还有重新与淮镇缓和的指望和打算么。。”
然后,他又瞟了一眼站在对方身旁侧后方的人,
“看,朝廷已经无须再招我回去交代和陈情了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