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防盗章, 订阅比例不够,需等等才可看文 小七道:“不怪方少爷会那样, 听那陈四说, 小的心里也不太舒服。公子你说,这世上怎会有这么多恶棍,竟能干出那么肮脏的事,害了陈四也就算了, 还害了他的相好, 怪不得陈四会杀他,如果是我……”
剩下的小七不敢去想, 那会让他联想到一些很不好的回忆。
两人回到房间,范晋川在床上坐下, 小七弯腰给他脱鞋。
哪知手刚摸上去,他就下意识抖了脚一下,差点没把小七踢出去。
“公子?”
范晋川咳了声,正了颜色:“小七,我跟你说了多少次,脱鞋更衣这种事我自己会做。你是我的书童,侍候笔墨就好,不需做这些贴身之事,以免惹人误会。”
“误会?误会什么?”小七一头雾水。
“你不觉得方贤弟跟他那两个书童太过亲密?”
小七也是个机灵的,当即明白过来意思, 眼神顿时变了, 也变得结结巴巴:“公子, 您是觉得那个秋儿和春儿是娈童?”
好男风自古以来有之,达官贵人包个戏子,在家里养两个书童,以掩饰自己不可示人的癖好,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有不少文人墨客,觉得狎童乃是风雅之事。
当初小七没被范晋川买来之前,就是给个富户人家当小厮,因为老爷有狎童的癖好,才会拼死跑出来,为范晋川所救。
这也是他提起陈四之事,为何会那么感叹。
“你不觉得那两个小厮长相阴柔,行为女气?”范晋川回忆起刚才方贤弟拉着秋儿的样子,还有那日三人同塌而眠,皱着眉,说得有点犹豫。
“公子你不说小的还没发现,那两个小厮确实有点女气,还有那方公子,脸那么白,像个小白脸似的,男人就该像公子这样,昂扬七尺,阳刚正气。”
“不准妄议方贤弟!背后说人是非,乃是长舌妇之举。我歇了,你也快歇着吧。”说着,范晋川就躺下了,但他并没有睡,嘴里似乎默念着什么。
小七已经习惯了这个主人的癖好,一旦做了什么有违君子之道,不够光明正大的事,就会念道德经用来自省,反正他也听不懂,就当和尚念经了。
*
扬州城大街,来往行人如织。
千里送行,终须一别。
一辆马车前,方凤笙和范晋川面对面站着。
“此去一别,还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愚兄与贤弟相处甚洽,视为知己,思及不能再见,心中万分难受,还望贤弟日后多多保重,”
“定然,范兄也是。”
范晋川点点头,转过身。
不远处,小七赶着一辆骡车等着他。
他向前行了两步,突然站定,又大步转回来:“贤弟,愚兄还有件事,不知当说不当说?”
“请讲。”
他先看了凤笙一眼,不知为何又移开目光,面现些许尴尬之色。
“我见贤弟才华横溢,为人处世有章有法,料想以后前途定不可限量。但需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望贤弟日后多多注意,不可舍本逐末。”
“还不知范兄指的是——”
“这——”
范晋川神色赧然,似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地方。
想了又想,压低了嗓音道:“贤弟以后与你那两名书童,还是保持些距离,此等分桃嬉戏之事,蚀人心志,不可见人,又与天道伦常违背,恐会伤了父母之心。愚兄实在不忍贤弟身坠无间,言尽于此,望你好自为之。”
呃?
凤笙直接呆了。
直到知秋来到她身边,她才回过神来,失笑地摇了摇头。
“少爷,怎么了?”
凤笙看了远去的骡车一眼,摇摇扇子:“没什么,走吧。”
……
“公子,那我们现在去哪儿?”
顿了下,小七没忍住抱怨:“明明公子说好不见任何人,直接去任上,可你却偏偏临时改变行程,跟方少爷同来了扬州。人既已来了,不去见见杜大人?”
“我这趟来扬州,本就是为了见见子曰,之前不是跟你说过,你攀扯方贤弟做甚。至于杜大人那里,去过子曰那里再说吧。”
范晋川上了车,等了会儿,还没见车走。
“怎么不走?”
小七这才扬了扬鞭子,驱着车往前行去。
*
同样问去哪儿的对话,也重复在方凤笙一行人身上。
他们是真没有目的地。
经过和禹叔的一番交谈,方凤笙也大略了解到一些情况。
整个事情的起源是周广瑞发现两淮盐政百弊丛生,上下沆瀣一气,贪利成风。周广瑞生性刚正,嫉恶如仇,不过他也不傻,明摆着这事一旦动干戈,事情就不会小,只能按捺下来,小心查证,并收罗证据。
越是往下查,越是触目惊心,而且已明显到了就算他没涉足其中,一旦案发他也脱不了关系的危险地步。
为了自保,也是为了忠君,周广瑞打算上奏疏揭发此事。
因此事牵扯太广,一旦失败,就是万劫不复,还会牵连很多人。也是出于信任,周广瑞把此事告诉了座师宋阁老,为的就是宋阁老可在朝中从旁支应。宋阁老也对此事十分上心,甚至多次与周广瑞书信来往,为他出谋划策。
显然座师支持的态度,也给了周广瑞无限信心,他与方彦花了数日时间,终于准备好一份奏疏,并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也就是这份奏疏,拉开了他与方彦二人的悲惨结局的开端。
先是巡盐御史顾碧昌弹劾他收受盐商好处,以及侵吞预提盐引息银数十万两。周广瑞远在扬州,消息并不灵通,前来查抄的人从天而降,恰恰就在周府里查到了来历不明的脏银。
于是周广瑞当晚就被收押了,一同收押的还有方彦这个心腹。
……
这些细碎的消息,都是方凤笙从那封信,以及禹叔知道的只言片语中,拼凑而出。
周广瑞为人谨慎,每次和方彦商谈此事,都会屏退左右,所以禹叔知道的消息也不多。而自打两人出事后,以前和二人相交的友人俱都闭门不见,禹叔只是一个师爷的管家,平时和那些达官贵人也沾不上关系,方彦死在牢中后,他想尽许多办法,都没能拿到方彦的尸体。
最后还是宋阁老那边的关系出来照应,禹叔才能带着方彦回绍兴,可宋阁老那边看的也不是方彦的面子,而是周广瑞。
可惜周广瑞也死在押解进京的路上了。
“先找个地方落脚,然后我去一趟绍兴会馆。”凤笙说。
“少爷是想——”
凤笙点了点头。
*
提起绍兴会馆,就要说说绍兴师爷帮这个群体了。
古早有句谚语,无幕不成衙,后来渐渐演变成无绍不成衙。
这个绍,指的就是绍兴。
江浙一带历来文风鼎盛,历朝历代都是科举大省,而江浙的才子之多,也是举朝内外皆知的事情。在外名头响是好事,但这其中的苦大抵只有江浙一带的读书人自己清楚。
无他,读书人多了,竞争就激烈。
每逢大考之年,各省录选的贡士皆有定数,大省不过一百几十人,小省不过四五十人。别的省份看似录取名额不多,却是从百数乃至千数人中录取,而临到江浙却是数万人去争抢这有限的的名额,势必落第之人众多。
十年寒窗苦读,等待扬眉吐气,却屡屡落第。会落第不是因为自己才学不如人,而是苦于生在江浙。
尤其绍兴一带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江浙的才子十之五六出自绍兴,可绍兴地窄民稠,严重的人口和土地比例失调,致使绍兴当地人比江浙其他地方的人更具有危机感。
他们极少会在举业上驻足不前,一旦不成,就会另谋其他出路。
什么才是其他出路?
教书经商乃是下层,上层当是以幕为业,谋求进身之途。
一来幕主多为官员,可结交权贵,如果幕主平步青云,身为幕僚自然前途不小。二来也提前可以熟悉衙门杂务,如有一日登科中举,是时自然事半功倍。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风气。而时下人讲究乡谊,少不了会提携推荐亲友乃至同乡。就这么一个提携一个,渐渐形成气候,彼此又抱团垄断,甚至给人一种固有的观念——绍兴出师爷,天下幕客十之八九出自绍兴。
例如方家,就是很典型的师爷世家。
从本质上来讲,方家应该算是书香门第,不过第一代方家的家主比较务实,定下这样的规矩。家中子弟不可荒废学业,也不可荒废祖业,年过三十不能中举,就改行从祖业。
像方家这样的人家,在绍兴还有许多许多。
且许多官员也愿意请绍兴的师爷当师爷。
无他,绍兴的师爷在前朝就形成气候,直至今朝,甚至渗透到各地大小官署中,或为师爷,或为书吏。
曾有人云: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
可见一斑!
请一个绍兴师爷的同时,其实也是请了他背后盘根错节的关系。在官场上想要升官发财,光凭着做事可不行,也要懂得交际。如若你的上峰或者同僚的师爷是绍兴人,你的师爷也是,这样交际起来事半功倍,还能起到穿针引线之妙用。
而供这些绍兴人联络乡谊的地方,莫过于遍布各地的绍兴会馆。
方凤笙抬头看了看头顶上‘绍兴会馆’几个大字,迈了进去。
她今日出门没带知春知秋,只带了禹叔。
……
就在方凤笙进会馆时,一个车队从她身后的大街行过。
二十多骑拥簇着一辆马车,一看就不是寻常人。
宗钺眼角余光扫到那‘绍兴会馆’的字样,蹙起眉。
德旺也跟着瞄了一眼,心里暗骂侍卫挑路都不会挑,不知道爷最近见不得绍兴两个字。
不过这话他可不敢拿出来当面讲,只能缩在旁边当鹌鹑。
老太太道:“给我站边上去,这里没你说话的地方。何妈妈说的对,钱二你还有什么话说?”
钱二哭着不停地磕头:“老太太,我真没有,衣服会乱是因为我是爬窗子进来的。不信你们问小桃,我刚从窗子外爬进来,小桃就进来了。”
……
小桃被叫了上来。
她小脸还白着,似乎有点惊魂未定。老太太问她,她进方凤笙卧房时,是不是钱二刚从窗子爬进来。
她想了想,说:“钱二似乎好像是从窗子外爬进来的,当时窗子开着,他站在窗子边。”
钱二喊冤:“老太太,小的真的就是想偷点东西换钱,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去问秋堂,是因为问秋堂的位置最偏远,寻常少有人经过。而且逢着过节,丫头婆子们肯定都去吃酒了,想必也不妨事。小的就是找了扇窗子翻进去,真没想到会是四奶奶的卧房。给小的十个胆子,也不敢擅闯奶奶们的卧房,还请老太太饶了小的,小的以后再也不敢了!”
这么解释也不是解释不通,难道这真是一场意外和巧合?
何妈妈犹豫着还想说点什么,被方凤笙从后面拉了一把。
“你这胆大妄为的奴才,还想让主子饶你,擅闯后宅偷东西。来人,把钱二拉下去打二十板子逐出府去。”
……
随着钱二鬼哭狼嚎被人拖下去,堂上终于安静了。
老太太和颜悦色对方凤笙说:“可怜见的,没吓到你吧,早知道就带你一起出去了。宋氏,等会让人找个大夫来给凤笙看看,她身子刚好,又被这么一折腾,让大夫开点安神药。”
“是,娘。”宋氏应道。
“好了,都散了吧,累了一天,这么不消停。”老太太困倦地摆摆手,周妈妈扶她站了起来。
其他人都往外走,凤笙却站着没动。
“就算是意外,三嫂是不是该跟我道个歉?三嫂闯进来,什么都还没弄清楚,就一口一个我偷人。当时不是一个人在哪儿,站了一屋子的下人,这话传到外人耳里会怎么想?”
方凤笙的话,让所有人的动作都顿住了。
老太太又坐了回去,看向大太太:“黄氏,你怎么说?”
大太太嫌弃地看着胡氏,骂道:“个没眼力界儿的,还不快道歉去?说你平时口没遮拦,你还不服气,一家子的脸都被你丢完了!”
说完,大太太就怒气冲冲的走了,大房的两个儿媳妇忙跟了上去。
孙闻冒想阻止,但这么多人都看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胡氏来到方凤笙面前。
胡氏攥紧手帕,脸上端着局促的假笑,福了福:“四弟妹千万别见怪,你知道我口没遮拦惯了,三嫂在这里给你道歉,是我错了,我不该没看清楚就乱说话。”
凤笙看了她一眼,神色淡淡的:“既然三嫂是诚心道歉,我再继续追着要论个一二三,未免被人编排我不大度。希望三嫂以后谨言慎行,别再犯同样的错了。”
“四弟妹说的是,三嫂记住了。”
*
回去的路上,何妈妈问:“姑娘,你为什么不让我说,当时钱二站在床榻前,他那个样子可不像来偷东西的。还有当时他那话,明摆着是想让人误会你跟他有私。还有小桃,她早不跑出去,晚不跑出去,偏偏三奶奶来了后往外跑。”
看来何妈妈也不傻,并没有被糊弄过去。
凤笙往身后看了看,见小桃是远远地跟在后面,才说:“即使你说了又有什么用?让人把事和那种肮脏的事情扯上关系?你没看老太太一锤定音后,所有人都松了口气?这件事闹大了,并不是什么好事,传出去也难听。”
更何况还牵扯上了胡氏,方才大房那一番唱念做打,表现得很明白,这事和大房无关。事实上也不怪大房这么避嫌,如果这事真和胡氏扯上关系,那叫个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