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朝为田舍郎 > 第三百九十三章 夺号罚俸
    顾青在玉门关做的事,高仙芝并不知情,那时的他已经回到了长安。

    可是李隆基此时的脸色却令高仙芝有些惶恐,先褒后贬的语气更令高仙芝感到天威莫测,无法揣度李隆基接下来的话是甘霖还是雷霆。

    “臣……臣实不知顾青闯了这般大祸。”高仙芝垂头道。

    对于顾青,高仙芝的感觉比较复杂,既有些佩服顾青治军治城的能力,又多少有些嫉恨他抢了自己节度使的位置,总的来说,终归还是欣赏的,尤其是当初在安西时与顾青把话说透之后,高仙芝也恍然明白自己这些年在安西犯下的错误,对顾青的恨意渐渐没那么深了。

    可是此时此刻李隆基分明已对顾青有不满之色,高仙芝几乎不用犹豫,立马决定掉转枪头,果断站在李隆基一边。

    “顾青有才,但年轻气盛,行事果决却不计后果,用其人如用双刃剑,有利亦有弊。”高仙芝评价道。

    李隆基冷哼一声,道:“朕比你更清楚顾青的为人,当初他在长安时没少闯祸,劫大牢,杀刺史,无法无天之极,但是朕没想到他去了安西后,闯的祸也愈发大了起来,居然敢私自调拨两万兵马,兵临玉门关启衅河西军,这是何等的胆大包天!他眼里还有朕这个天子吗?”

    高仙芝惶恐道:“陛下息怒,顾青私自调兵,此为大罪,陛下可圣裁严惩,以儆效尤。”

    李隆基怒过之后,语气忽然又变得平缓,道:“方才朕听了你经略安西之策? 朕还想听你说说顾青是如何经略安西的。”

    高仙芝迟疑了一下,决定还是实话实说,他与顾青并无深仇大恨? 安西节度使之位也不是顾青抢走的? 而是天子的任免? 此刻见李隆基对顾青似有很大的不满,高仙芝还是有些担心顾青会被严惩。

    于是高仙芝措辞之后缓缓道:“顾青此人,经略安西比臣更老道? 他似乎对商贾之事颇为看重? 上任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扩龟兹城池,新建集市,并降低赋税? 吸引各国商队来龟兹城做买卖。”

    “他还修建了许多商铺? 靠卖商铺的钱财? 龟兹城几乎是一夜之间变得富裕了? 顾青用这笔钱来奖赏将士? 组建陌刀营? 神射营,每日操练将士时,名列前茅者皆有赏钱,将士们为了顾青的赏钱,操练起来格外卖力? 战力比以前高了不少? 上次全歼吐蕃两万余? 也是因为将士们身强力壮? 轻易胜之。”

    李隆基面无表情,不发一语认真地听着,高仙芝滔滔不绝说了很久? 都是关于顾青经略安西的一些细节,李隆基自始至终没插一句嘴。

    直到高仙芝说完 后,李隆基点了点头,忽然笑了:“高卿卓见,精准独到,朕很钦佩。”

    说完 李隆基却不再继续这个话题,端起酒盏笑道:“今日你我君臣把酒言欢,高卿离开长安多年,闲暇之时可在长安城闲逛些时日,看看我大唐国都的变化,聊解多年戍边之苦。”

    高仙芝急忙谢恩。

    一顿酒宴,君臣尽欢,高仙芝识趣告退,李隆基含笑亲自将他送出殿门外。

    转过身时,李隆基的目光却有些阴沉。

    高力士在身后垂着头,多年主仆的默契,他不用看李隆基的脸色都知道,此时的天子心情很不好。

    “高将军,还记得当年你初识顾青时,是如何评价他的?”

    高力士不假思索地道:“沉稳,聪慧,有才,但心中无情,无情难免不忠。”

    李隆基颇觉意外地看了他一眼,笑道:“难为你还记得。”

    高力士躬身道:“老奴亦对顾青此人颇为重视,只因陛下对他重视,是以老奴记得有关顾青的一切。”

    李隆基脸上不见喜怒,悠悠一叹道:“如今朕还想听听你对顾青的评价,想知道是否与当年相同。”

    高力士想了想,道:“沉稳,聪慧,有才,心中有情,然则不一定忠。”

    李隆基又意外地哦了一声,道:“心中有情,当知忠义,为何有情却不忠?”

    “顾青之情,意在麾下部将,意在黎民苍生,但他对陛下……不一定有情。”

    李隆基淡淡地道:“短短数年,顾青为何从无情变成了有情?”

    “世事多难,宠辱亲疏,如今的顾青是位高权重的安西节度使,不再是那个刚走出蜀中山村,命运乖舛的野小子,历世如参禅,一朝参悟,心中自然便有了情。”

    李隆基点头,缓缓道:“高将军,朕阅世人多矣,唯独你,活得最通透。”

    高力士识趣地没吱声儿。

    李隆基又叹道:“是否每个外调军镇的节度使都会变,变得不忠不义,变得目无君上朝廷?”

    这个问题太敏感,高力士不敢回答。

    李隆基的目光盯着殿外一株金黄色的银杏树发呆,目光迷茫而深邃。

    良久,李隆基忽然又道:“裴周南的奏疏刚入长安不久,杨国忠便来向朕求情,说顾青情非得已,说他年轻气盛,不过是一时冲动,少年郎不知轻重,受到些许委屈便不计后果……”

    讥诮般一笑,李隆基轻声道:“顾青今年已二十一岁了吧?还是年轻气盛的少年郎吗?他调兵时难道真的没想过后果?他若没想过后果,为何裴周南的奏报与杨国忠的求情几乎同时出现在朕面前?”

    “说得好听,他这是既会闯祸又懂得善后,说得不好听,他这是蓄谋已久,有意试探朕的宽容底线……”

    高力士忍不住道:“陛下,平吐蕃策正是关键之时,此策唯有顾青方能把控大局,国库已拨出近五十万贯施行此策,若贸然撤换顾青……”

    李隆基脸上闪过一丝犹疑。

    相比顾青的无法无天,李隆基更在意平定吐蕃的千古功业,此策若成,必将留名青史,一生成就超过太宗高宗,从此耀于庙堂,万代社稷受益无穷。

    若此时将顾青撤换调离,此策很难继续施行下去,举世只有顾青一人才清楚地知道此策如何施行,如何把握火候,如何润物无声地断绝吐蕃的生机。

    帝王的尊严,与千古的功业,两者在李隆基的脑海里反复纠缠挣扎。

    良久,李隆基叹了口气,道:“平吐蕃策要继续施行,但顾青私自调兵启衅,此事亦不可不究,否则国法奚用?”

    顿了顿,李隆基语气阴沉地道:“传旨,严厉训斥顾青所为,并夺其太子少保和光禄大夫之号,紫金鱼袋收回,改银鱼袋,罚俸一年,并密令裴周南边令诚严密监视安西军,往后若无朝廷的调兵虎符文书,绝不准顾青擅动一兵一卒。”

    “老奴领旨。”

    李隆基脸色仍然阴沉,望着殿外的银杏喃喃道:“权柄过甚,难全忠义,平吐蕃之后,还是把顾青调回长安吧,天下有一个安禄山,已经够了。”

    …………

    一根铁管在顾青手中反复端详,从铁管的一头望向另一头,深邃且遥远,像宇宙里的黑洞。

    提前让城里的木匠打造的一个枪托形状的东西与铁管合二为一,刹那间顾青竟有些精神恍惚,仿佛看到两个时空瞬间交叠。

    热兵器替换冷兵器,令这个古老而勤劳的民族不知受尽了多少屈辱和苦难,无数高举着刀枪棍棒的官兵前赴后继冲向敌人,却倒在一片烟雾缭绕的枪炮声中。

    那时的人们愚昧且狂妄,他们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他们甚至以为在刀刃上撒泡尿就能百邪不侵,就能抵挡洋枪洋炮,然而仍旧倒在敌人的阵前,无论付出多大的伤亡仍无法往前突进一步。

    可怜又可笑的悲壮。

    如今这个世界多了一个顾青,他带来不一样的东西,他即将改变这个世界。

    那么,前世从史书上看到的那些屈辱和苦难,是否也能改变,让它们不再发生?

    或许,仍然无法改变。

    心若已腐朽糜烂,再强大的枪炮也挽不回失败的命运。顾青带来的东西不过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意外而已。

    韩介站在顾青身后,已经观察很久了。

    见顾青将铁管镶卡在一个形状古怪的东西的凹槽里,固定住,然后一个形状愈发古怪的东西就此诞生。

    韩介越看越迷糊,好奇道:“侯爷,您在鼓捣啥东西?这是……兵器吗?”

    顾青头也不回道:“没错,很厉害的兵器。”

    韩介不解道:“此物既无开刃锋口,亦无尖锐锋利之处,它……靠什么能要敌人的命?”

    “靠的是对敌人满腔的愤怒,和我大唐王师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顾青猝不及防给他灌了一口鸡汤。

    韩介苦着脸道:“侯爷莫闹,末将见识浅薄,实在不知侯爷究竟弄出了个什么东西,求侯爷赐教。”

    顾青拍了拍这个时代出现的第一件热兵器,笑道:“它的射程高于弓弩的射程,而且准头比弓弩更精确,若有足够的数量,可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

    韩介惊道:“竟如此厉害?它如何用?”

    顾青停下手里的动作,苦笑道:“如何用得问题,我还在思索,主要是思索火药的最佳配比,韩介,去帮我搜集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