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澳洲风云1876 > 第1090章私心作祟
    没想到,被放逐的尼古拉二世顽固的不愿意离开沙俄,这让此前制定的计划沦为一纸空文。

    归根到底,是尼古拉二世幻想着复辟,而一旦离开沙俄流亡国外,复辟的梦想便遥遥无期,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17年3月8日,在圣彼得堡工人和士兵的要求下,沙俄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将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属逮捕,囚禁于皇村中。

    对于沙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国家杜马而言,沙皇尼古拉二世这一家子就是烫手山芋,能够礼送出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为此,沙俄临时政府曾经想把他们送到英国去,投奔尼古拉二世的表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英国议会也已经批准了。

    但乔治五世国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害怕引起政治动乱甚至瘟疫般的革命,拒绝了该项提议。

    而大洋帝国方面伸出的橄榄枝,尼古拉二世考虑之后拒绝了。

    当前沙俄混乱的政局以及一大票旧贵族的鼎力支持,令尼古拉二世产生错觉,觉得也许能像拿破仑一样,凭借罗曼诺夫皇朝巨大旳威望上演王者归来戏码,在沙俄复辟。

    澳洲本土

    李福寿看着来自远东边疆区的汇报,心中当真是哭笑不得。

    明明身陷死地而不自觉,这得多蠢呀!

    在这份报告中

    尼古拉二世希望帝国方面继续向海参崴增兵,至少需要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约70余万人,并且能听从他的指挥。

    汇合西伯利亚及远东沙俄武装,成为他复辟罗曼诺夫王朝有力的武器。

    李福寿只能说这个白痴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

    尼古拉二世认为他的两个女儿值两个集团军,值得帝国出动大军助他重新登上皇位,这真有点儿像疯子发了億症,喊都喊不醒的那种。

    这也给李福寿提了个醒,让他重新考虑与沙俄皇室的联姻是否妥当?

    御书房里

    内阁要员及军方重臣济济一堂,李福寿将来自远东的报告发下来,吩咐秘书处副处长梁如浩诵读了一遍,连同沙皇密信公之于众。

    然后问道;“此事关系国策,众卿何解?”

    首相张立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目光看向陆军元帅莫如峰,意思是由他出面,从陆军部的角度解读。

    莫如峰元帅推辞不得,只能站了出来,恭手作揖回答道;

    “启禀圣上;

    皇家陆军正在向欧洲输送第3集团军部队,第4集团军也整装待发,将会在年底之前陆续抵达欧洲。

    这样一来

    皇家陆军在欧洲将保持4个集团军共计120万人的军队规模,并且在巴拿马,关塔那摩和北美诺福克海军基地保留25~30万人补充兵力,随时可以支援欧洲战场。

    我们在北美总督府属地,尚需保持20万以上军队规模,以震慑美日两国,再加上弗吉尼亚共和国驻军和本土军队,皇家陆军总员额已经超过210万。

    综上所述

    皇家陆军方面没有额外的兵力能够用在西伯利亚方向,最多可以抽调5~6万人,再多就影响践行盟国义务,这必将导致英法等国的严重不满。

    如今,远征第3集团军大部已经登陆欧洲,即将用于西线战场。

    而第4集团军先头部队也陆续出发,若是用于远东方向,也只有调动第4集团军剩余兵力,其他部队调无可调。

    除非再次进行战争动员,扩大军队规模用于两个方向的作战。

    微臣以为不宜四处树敌,贸然开辟西伯利亚第二战场,那里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对帝国士兵极不友好,而且对先进军事装备的维护提出了极高要求,战斗力大打折扣。

    微臣一点浅见,请陛下圣裁。”

    陆军部反对的意见已经很明显,在莫如峰元帅挑头发言之后,其他内阁要员和将领纷纷发言,意见大多偏向于适当增兵,以4~5万人为佳,静待时局发展,保留政策变化的权利。

    李福寿从善如流,传旨内阁以廷议结果办理,从帝国本土调动127师前往海参崴驻扎,威而不动,静待时局变化。

    此项举措,已经是帝国方面能够做出的最大善意了。

    作为为协约国联盟的一员,大洋帝国主要的用兵方向在欧洲,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沙俄内部政局的动荡,引起了协约国高度的重视,尤其是英法等国视之为洪水猛兽的工人力量,逐渐在混乱的政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不安。

    英、法、洋、意、美等国意识到了,沙俄面临着迅速赤化的危险,这对当今世界格局将是巨大的冲击,纷纷采取强硬的应对政策。

    英法洋等国威胁沙俄资本主义临时政府;

    若无法遏制赤化加剧,协约国集团不排除采取武力干预的手段,封锁、孤立并打击俄国工人武装力量,防止赤潮蔓延到整个欧洲。

    如今沙俄内部资产阶级力量,工人力量和白俄保皇党力量错综复杂,武装斗争不断,就像大杂烩一样,各种势力的登场让人目不暇接,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多如牛毛,保皇党力量在大部分地区占据优势。

    这也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觉得自己还行的重要原因,他希望有朝一日登高一呼,从者云集,实现罗曼诺夫皇朝的复辟。

    若是深入分析沙俄当前的三股势力,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大部分军队实力最强,白俄保皇党势在广袤乡村中根深蒂固,并且得到巴尔干及哥萨克等民族的支持,拥有大量中高级军官,实力不容小觑。

    实力最弱的就是工人力量,他们广泛存在于城市的工人阶级中,推翻一切腐朽旧制度的愿望最为成立,革命最为坚决。

    李福寿知道历史发展大势,沙俄工人力量经历艰苦卓绝的4年武装斗争,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其中过程一波三折,尤其是在外国干涉军和白卫军围攻莫斯科时期,形势最为危殆,工人力量面临彻底覆灭的危险。

    帝国大军若趁其弱小时出兵干预,有能力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但是这样做,并不符合帝国利益。

    世界大战后的格局,大洋帝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已经庞大到无法忽视,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与英法等世界列强比肩而立,共存共治。

    如今沙俄帝国已经垮塌,奥斯曼帝国垮塌在即,奥匈帝国也撑不了多长时间了,德意志帝国在战后肯定不复存在,必将受到协约国集团的联手打压。

    在这些挑战旧国际秩序的刺头一个一个被摆平之后,也许……英法意美荷比等国的目标就要对准大洋帝国。

    这时候,在东部欧洲出现一個庞大的红色帝国,持续给欧洲带来沉重压力,将会是维持大洋帝国与西方世界亲密友好合作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的前提。

    大洋帝国需要这样一个挡在前面的盾牌,而且必须足够大,足够强才行。

    俄国正是这样一个最好的选择,从帝国长远利益来看,不应当破坏原有历史轨迹,而应当顺势而为。

    一个体型庞大的红色帝国伫立在东欧,骨子里面充满了侵略性,对黑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拥有重大影响力,能够引起欧洲各国足够的警惕和防范意识。

    李福寿清醒的认识到,大洋帝国的成长还需要时间。

    若再有20年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帝国将成长到无可遏制的世界霸主级别,英法等世界列强只能选择合作,别无他途。

    李福寿确实对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不感兴趣,也无意在远东扩张,但是他看中了俄罗斯的另外一块地方,那就是克里米亚半岛。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

    历史按照李福寿所知晓的轨迹运行,俄国的新政权将给欧洲带来巨大压力,在战后利益分脏中,大洋帝国的领土诉求能够获得大部分欧洲国家的支持,但不一定包括英国。

    这是因为大洋帝国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存在,将会极大的分担欧洲的压力。

    而作为主导全球局势的霸主,伦敦天然对能够威胁其全球霸主宝座的国家,怀有浓重的猜忌心理,更不愿意看到大洋帝国将势力伸到欧洲来。

    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各国,不存在捍卫全球霸主地位的需求,因此欢迎大洋帝国在欧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表现的较为友好。

    而英国人则不同,维持大英帝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打压一切可能的竞争对手,关系到英国的根本利益。

    在协约国先后赢得索姆河与凡尔登两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之后,英国人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这体现在英国民间舆论对帝国远征军的宣传论调上,比如近期遭到民众热议的“巧克力街道”事件,将正在英国休整训练的远征第3集团军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英国远征军招募的志愿兵中,“社区营”“街道营”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些由社区内亲戚朋友,熟人,父子或旧识组成的步兵营凝聚力量,战斗力较强,丢下战友独自逃跑的情况很少见到,原本是英国远征军引以为傲的王牌。

    但是在堪称地狱的索姆河战役中,有多达76个社区营全军覆没,130多个步兵营遭受重创,伤亡高达45万余人,这导致大片的本土街区出现寡妇街,寡妇镇和寡妇社区。

    失去了绝大部分青壮年男性的街区,随之也失去了活力,陷入一片凄风苦雨之中。

    恰在此时

    充满青春活力的大洋帝国远征军部队抵达,一个个元气满满,荷尔蒙爆棚的年轻男人,扰动原本沉寂的社区沸腾起来。

    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在帝国远征军士兵光临较多的街道上,总会出现大量花枝招展的女人,一块巧克力或是一把奶糖就可以带走,一包烟可以过夜,很多已经发展成为情人关系,尤其是军官们……

    这就是“巧克力街道”的由来,原本这种事儿在第一集团军抵达的时候就层出不穷,到如今已蔚然成风,甚至吸引大量外地的英国女人赶来,活跃了当地经济。

    20世纪初

    英国社会风气相当之保守,很多事情能做不能说,一旦爆出来就是丑闻。

    出于各种方面考虑,一开始伦敦政府极力压制舆论报道,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容态度,这些即将奔赴法兰西战场的士兵们,谁知道有几个能活下来?

    谁知道,索姆河战役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大洋帝国远征军祭起了“空地一体战”的大杀器,对令人闻之色变的德军实施连番绞杀,摧枯拉朽一般的赢得了胜利,震动了欧陆。

    看到大洋帝国不可遏制的崛起之势,各种羡慕嫉妒恨涌上心头,心态就特么失衡了。

    于是乎,类似“巧克力街道”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变着花样的抹黑远征军官兵,各种不合作与拖后腿都出现了,简直一片乌烟瘴气。

    这引发了英国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对帝国远征军的观感由正面转向负面,协约国内部的隔阂与摩擦加剧,内耗增加。

    进入17年之后

    英国担心影响英镑的国际地位,对于“金洋国际结算法案”采取不合作态度,这进一步加剧了内部摩擦,更影响了国际物资贸易。

    眼看着世界大战迎来了胜利曙光,协约国内部矛盾迅速增多,体现在战场上就是互相扯后腿,大洋帝国第一集团军在攻入比利时境内后,铁甲滚滚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及周边地区。

    结果在这关键时候,包括柴油在内的重要后勤物资却供给不上了,军队被迫停下了脚步。

    远征第1集团军是高度机械化的装甲军团,非常依赖后勤供应,人没有饭吃可以继续战斗,装甲车没有油料只能抛锚了,轰炸机没有炸弹供应,作用直接清零。

    在这种情况下

    远征军方面迅速做出应变,据守布鲁塞尔及周边重要城镇,防范德军反击,然后再也不肯前进一步了。

    要打,你们英国人和法国人上,反正我们是打不动了。

    抵达英国恢复训练的第3集团军也不急于投放到法兰西,而是借口后勤供给不足,继续进行恢复性训练。

    按照帝国皇帝李福寿话说;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是我们也是你们的,归根到底,欧洲主战场发挥主导作用的是英法两国,既然大家都不急于结束战争,那就等着好了。

    比利时战役在经过前期突飞猛进的进展之后,击溃了70余万德军的防守,解放了比利时大部分国土,然后陷入了奇怪的僵持中。

    英法联军后续发起了两次攻击行动,损失了近10万部队,被德国人又坚决的反击回来,碰得头破血流。

    现在双方又开始掘壕固守,进入相持阶段。

    归根到底是私心作怪,大洋帝国远征军在赢得“法兰西解放者”的光荣称号之后,在比利时战役的初期打得很猛,成果辉煌。

    英法等国不希望看到荣耀归于一身,再度赢得“比利时解放者”的称号,心态难免严重失衡,暗搓搓的小动作就多了起来。

    结果,前方能打的军队各种拖后腿,轮到自己上的时候又解决不了德国人,一场比利时战役变成虎头蛇尾的拉锯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