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了。”一个白头发弓背的老太太拄着拐杖靠过来,叮嘱她说,“赶紧弄出些成品出来,贺楼侍郎可最见不得白占地方的东西了。”
“可别推了它!我还有用的!”小乙赶忙说道,谢过这位老侍中,辞了来问候的好友,赶紧跑去琉璃窑那里护着。
“杨侍中,来得正巧,你上回说的法子,我试过许多次,都成不了型!”一个干瘪瘪、一脸橘子皮的小官这般说着,“可是哪里错了不成?”
小乙如今在工部当差,手下也有几个小官员,还有几个做核算、干杂事的小吏。这一脸橘子皮的小官姓孟,便是其中之一。她是个七品录事小官,年纪才二十有五,很是有些才气。孟录事十六岁便入了官场,一直在工部任职,几年来屯田、水部、虞部都呆过。她这年纪,本应是官场好年华,官路却一直不算顺遂,不仅未能像她同届一般一鸣惊人,反而升迁最慢,九年才熬到了七品录事。她因为常年风吹日晒、到处督办,显得老上许多。近来时兴俊美女郎,她这模样便更没有加分。再加之,她脾气也是憨直——非是不想去溜须拍马、只是总能拍到马腿上——实在是愁人得慌。好在她任职的是这不靠嘴皮子的工部,这才没被上官厌弃。
安王初到工部,她从没待过官场,自然也没养过什么幕僚,是一个能带来的得用下属都没有。
工部尚书并几位侍郎都知道她的出身,自然不会与她为难,替她选的下属也都是实在之人——做事实在,只是升迁机会很是渺茫。
孟录事因为不大被上官看好,便被送来了安王这里。好在孟录事本就是个憨直的性子,眼见着升官升不上去,倒也能熬日子,不觉得跟着安王整日瞎琢磨有什么苦楚。
是以,小乙和孟孟处得很好——小乙觉得孟录事的字?氎太过难念,便总叫她孟孟。
“孟孟你如何试的?把记录给我瞧瞧。”小乙说着,一提裤脚,两腿一收,便坐在了小窑旁边。
“我都记下来了,”孟孟拿出了她的本子,特别兴奋地说,“这十二号与二十一号,都拿出了好琉璃,但出了窑,便崩裂了。”
“这直接拿出来,里面滚烫,外头冷,是容易裂,不如先放到低温小窑中烘烤退火,再试一试?”
“是了是了!做琉璃是应该有这一步,我竟然只顾了配比,忘了这点!”孟孟顿时精神起来,重新照着本子上写的比例,一步步开始做。
小乙悄悄离开,到侍郎处领了新任务,跟着上官一同撅着屁股趴在地上,修改新农具的图纸了——陛下要推广水稻种植,农具都要配好。
小乙想用炼制琉璃,也就是古法玻璃的法子,做些平板玻璃,好用来当窗户。
如今的大隋,并没有成熟的玻璃制造方法,好在小块玻璃已经能制造了——鹰扬郎将所配的千里眼,都是用万里挑一选出的玻璃片制成的。而这炼制玻璃的方法,是机密,只有隐秘的窑厂生产,旁人不得窥伺。
小乙作为一个小小皇女,当然不敢去趟这趟浑水。她虽然从土窑里做过几次玻璃珠、玻璃片,甚至自己做了个土望远镜,那巴掌都不足的小玻璃片,实在没法用来做窗户。幸好孟孟找到了琉璃的法子。无奈之下,小乙只好舍近求远,从琉璃法子里琢磨平板工艺,让孟孟带着几个工匠一直摸索。
在大隋,没有玻璃,窗户便麻烦许多。
皇宫里有明瓦。那是用一种名为海月的贝壳,一片片错落着搭出来的。阳光透过海月,打上了朦胧的光泽,明瓦窗便有了一种迷离的美。大兴城离海边何止千里,路途遥远,运输不易,这明瓦窗极为奢靡,自然只有皇帝一人才能享用。大兴宫里便只皇帝起居的百福宫有明瓦窗。
——小乙用不起,也不敢僭越。
大兴宫旁的宫室,并王室宗亲、勋贵人家,夏日便用纱,防蚊虫、透凉风,冬日便用厚纸密密地糊上窗户,以御寒防风。
小乙去年弄出了大批制造薄纱的机器,她自己府里全换了纱窗、纱门、纱帐。因为薄纱变得便宜了,许多殷实人家夏日也可以用上纱窗,不必敞着窗户挨蚊虫咬了。
但冬天还是没法子。寒风未起,王府里的小仆从们便要将窗户仔仔细细糊上三五层,防止凛冽的冬风吹破了窗户纸,让屋里的主子受了寒。窗户上糊了厚纸,阳光便少了几分热度,屋里也不够亮堂。小乙见过后世的中空玻璃,防风隔热,还锃光瓦亮,她如今有些空闲,便还想弄些玻璃出来,就算做不出能做窗户的一扇平板玻璃,弄些小块玻璃镶嵌在木头里,拼成一扇窗户也行啊!
日子过得如同流水一般。
小乙日日点卯,孟孟则继续她那火里来水里去的琉璃炼制。琉璃碎料小乙都没浪费,全收拢了起来,准备磨一磨,先试着拼个小块玻璃出来。
“是谁炼出了琉璃片?快给小王看看这个!”
小乙正埋头扒拉着琉璃碎料,便听见了个极熟悉的声音。
那人早就瞧见了书案上的许多琉璃,便捧着东西跑了过来,边跑边说:“你快帮小王瞧瞧,这该怎么修!”
小乙眼前就被塞了个梳妆匣子。
这梳妆匣子明显是个旧物,木色中透着光泽,即便是开合处也几乎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