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对女子哪里会用稳重这个词。不过,这样的结果应该正是纯安所盼的。
之前她和皇后对着阿华嘘寒问暖, 只顾着阿华的身体, 却是没有注意到其他。如今听了天正帝的话,细细打量,确实发现比以往, 阿华更加沉稳内敛, 就像是浸淫朝堂多年的老臣,之前凌冽的气势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稳重平和,再加上身上浓浓的书卷气, 极为让人舒适。
“这么多年,有了长进, 也算是不负陛下当年的期望。”太后笑道。看到如今有了出息的后辈,她自是开心, 而且这个后辈还是她亲近的孩子。
“不只是没有辜负朕的期望, 而且比朕预想的要好太多。”天正帝想到这些年陆若华在两地的政绩, 眼中便露出赞赏的神色来。
“是陛下信赖臣,给臣机会,索性臣没有辜负陛下隆恩。”陆若华一脸庆幸地拱手道。
天正帝听了这句话后果然很是高兴,道:“朕听说如今的宛城已经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了?”
宛城是陆若华的第二次外放的地方,位于边疆, 地处荒凉,且时常有战事发生,虽然此地情况不好,但是却是重要的关隘,天正帝十分看重。不过此地到底比不上江南富庶,又比不上中原意义远大。不仅极难出政绩,而且还会因为守不住城池等事被朝廷降罪。
在此之前,天正帝看中的两人都不愿意接手宛城,陆若华也是临危受命。
“朕听说你将平江的水引到了宛城?”天正帝感兴趣地问道。塞上江南绝不是虚言,他之前听手下的官员禀报过,宛城的稻谷产量确实可以和江南媲美。
“回陛下的话,正是。臣带领百姓挖沟渠,将平江的水引到宛城,宛城日后再不会□□旱困扰。”陆若华回道。
天正帝听陆若华轻飘飘的几句话带过,但是他知道这背后的艰辛就是写成一本书都写不完。平江离宛城并不近,这一路开沟挖渠除了要实地勘测外,如何让百姓出工去修渠才是一个大问题。要知道,宛城这三年并未伸手向朝廷要过银子。
这么想着,天正帝就将心中的疑问问了出来,道:“宛城的百姓是如何愿意出工修渠的?”要知道修渠可是个苦差事,当年隋炀帝修运河的时候,就激起过不少民愤。
“启禀陛下,一是因为宛城情况确实不好,百姓也想要过好日子,这修渠引水是唯一解决宛城困境的办法;这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臣给了百姓足够的工钱。”陆若华笑道。钱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修渠是大事,百姓累得要死,却是白做工,换谁谁都不愿意做。有了足够的工钱,百姓日子有盼头,生活有了保障,自然愿意尽心修渠引水。
“钱是哪来得?”天正帝赶紧又问道。还是那句话,这些年陆若华并未伸手向朝廷要过钱。
“臣之前跟陛下上奏过,臣开通了边市。”所谓边市,便是边疆之市,在此,大燕的商人可以和别国的商人交易。譬如以茶叶和盐交易马匹。
“边市?”天正帝听到这句话后不由有些疑惑,道:“这边市的作用如此之大吗?”突然,天正帝想到什么皱眉道:“你是让官府的人去做起了商贾的生意?”要知道大燕不是没有边市,相反,北疆南疆都有,特别是北疆,那的马市,是大燕优种战马的主要来源。可就是如此,也没有听说哪个边市可以让地方也跟着富庶起来的。毕竟这样的市集,得利最多的还是商贾。但是大燕律有明确规定,官府不得从事商贾之事。
“臣岂敢违反大燕律例。”陆若华赶紧澄清道:“臣只是划归出一片地方,引进各地的巨商,在这一片地方,各家商铺每年上交商铺租金,商铺只租不卖,臣是靠这租金得来的银钱去修渠的。”
“有这么多的商人愿意去宛城做生意?”天正帝有些不信道。宛城地处边塞,又是荒凉之地,怎么会有这么多巨商愿意过去做生意。
“有的。宛城虽荒凉,但是却是边关要塞,北靠北辽,西面是西凉,南面是咱们大燕,东面是金国。北辽多战马,西凉盛产各色珠宝玉石和香露等,东面的金国却是擅冶铁,铁器锋利。而咱们大燕最为富庶,丝绸,茶叶,盐,瓷器,粮食等都是它们追捧的东西。”
“大燕各地的巨商愿意来此处,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臣免去了他们的的三年赋税,这个臣上奏后朝廷是批准的;二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谋利。”陆若华看不只是天正帝,在场的人都有些不明白,解释道:“陛下试想,若臣是贩卖丝绸的商贾,在此地臣不仅可以不交税就卖掉绸缎,还可以将北辽,西凉,金国的特产贩卖到大燕各地。要知道在宛城,进到这些货物的价格一定十分便宜,但是这些东西若是贩卖到京城和江南富庶之地,甚至可翻上两到三倍的价格,高者如香露可达十倍,他们怎能不愿意来宛城?”
“所以,这两年宛城来的商贾越来越多,臣每年靠着这租金足以供养宛城的百姓。而且因着各地商贾汇聚,宛城的百姓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东西,比如这稻米,就比京城的便宜一半。如此,宛城的百姓自然可以果腹,甚至是吃饱穿暖,衣食无忧。”陆若华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