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人们自然而然就将称王这事,视为了一个吉兆!
夏首领刚一答应称王,田里粮食就大丰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夏首领果真是天命所归之人,上苍都要以大丰收庆贺他称王!
于是,在夏简戟称王这事上,百姓们是万分期待的,到这个时候了,就真的是众望所归了。
等以后农人们发现,他们一年两年直至每年的麦子,都能亩产七八百斤时,他们前期时总是能归咎到其他合适的‘吉兆’上去的,直到每年都有这个亩产,最后习以为常了,才会慢慢不再去牵附什么吉兆。
……
称王是为之后的称帝做准备,如果不想以后劳师动众,那么在称王的时候,就要把都城和国号这些,大致定下来。
称王的王号,就是以后的国号,称王的地点,就做以后的都城。
刚好,大昭花了十来年时间,耗费无数民力建造的长安西京皇宫,宫殿都还很新呢,能捡个现成的住。
历史上有数个王朝定都于长安,那索性以后便也定都长安好了。
就算不把长安当做称帝后的都城看待,去长安称王也更方便,地方都是现成的,比在凤翔府府城要好多了。
都城暂时定下了,至于要定什么王号?或者说以后要定什么国号呢?
中原这块大地上,王朝更迭无数,好些个国号都已经被用了,倒是有些难想 。
从古至今,已有好些个重复的国号了,后人为了区分,或在国号前冠以方位——如:西夏,或在国号前加‘后’字用先后区分——如:后唐。
夏简戟并不打算取一个已用过的国号,最终决定:“我们既称炎军,那便将王号定为‘炎’吧。”
不是没有人想到用‘炎’做王号,但‘炎’这个字,都知道是取自‘炎帝’,而众所周知的是姜秾乃炎帝后人,若是以‘炎’做王号——以后还要做国号,未免会让人将王号国号,与夏简戟之妻姜秾联想起来……
不过,既是夏简戟亲口说出来的,葛蕤点明了这方面顾虑,而夏简戟依旧坚持用‘炎’做王号――更甚至做国号,那也就依他的了。
在葛蕤这里,他是很喜欢姜秾这个晚辈的,既然夏简戟有心、不想法避讳,那他又何必去多劝呢?秾娃儿那个孩子,当得起这份不能言明的殊荣。
当然,明面上的说法,肯定是要遮掩一二的。不管世人和后人私下里怎么议论,但记在正史里的,还
是要渊源深厚、涵义高深才好。
“我中原百姓,莫不是炎黄子孙,以‘炎’做王号可时时告诫夏某及吾子孙,勿要重蹈大昭之覆辙,需得时刻心系百姓之安乐!
且炎帝起于姜水之畔,我炎军又起于姜水之源,夏某承炎帝之志,如今亦是坐拥炎部旧地,定王号为‘炎’,再合适不过。”
称王地点定在长安,王号确定是‘炎’,之后就要开始把六部各司等,这些朝堂及地方机构的章程拿出来。
讨论过后,一致认为大昭的部司官职设置,本身上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只是坐位的人。
于是,最后决定了承袭旧制 ,只在六部之外多加了一个‘农部’。
……
时间过得很快,本来是早就应该要到长安去了的,但姜秾忙于陇西和关内的农事,夏简戟也愣是没打扰她,等到她主持完秋播之后,才出发往长安去。
路上无聊,一日姜秾坐在马车上时,突然就想到了:
夏简戟称王后,她的身份也就随之改变,她不再只是一个起义军首领之妻,更不再是一个农妇,而是要变成王后了,以后或许还是皇后……
她再如何一心种田,也知道等她的身份变成王后――甚至皇后之后,再想要合离,就很难很难了。
那时候的她与夏简戟,不再是一对普通夫妻,夫妻关系破裂之后,只有‘褫夺后位’,没有夫妻合离一说。
姜秾意识到,当初她说的,只暂时占着夏简戟妻子的身份,等他找到心爱之人便合离这事,亟待解决。
两人究竟是合是离,都要在夏简戟称王之前商定,否则就再无转圜之地。
正文 第 93 章
十月将近, 天气日渐转凉, 距夏简戟冬至称王之日已经不远了。
文臣武将一生最高兴莫过于拜相封侯,功成名就一身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