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地操心起夏简戟的后宫和子嗣问题来。
这是为人臣子方面的理念和习惯差异,还有得磨合的。
姜秾这个王后做得很好, 她不是历史上寻常意义上的好王后, 就她那严肃认真的耿直性格,可与聪明贤惠、大度容人等皇(王)后品格相差甚远。但那些‘老臣’们却无人不信服她,其程度直逼夏简戟,因为她培育出的那些高产粮种, 民以食为天,不管是乱世养军队打天下, 还是一统之后治天下, 粮食都是最重要的。
葛蕤曾在暗中感叹:姜秾一人, 便可抵得上半个天下。
姜秾这个王后, 不可谓不重要,那自然也就做得很好。
尽管如此, 这些新臣们也巴不得夏简戟广纳后宫、子嗣繁盛,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争斗,为了他们的利益,可不会管姜秾这个王后究竟做得如何。
这些新臣不比身有功劳的老臣, 座下官位虚得很,虽然天下还未平定以后还有的是机会立功,但如今大炎朝堂都知晓,未来两三年间多半会停止征伐,休养生息,目前是没太多立功机会的。
而且,像这样乱世中立功,武将相比文臣要容易,而武将或说兵权方面,新臣们可没有份儿……
在兵权方面,守卫长安城和皇宫的禁卫军,是由较早跟随夏简戟的炎军组成,不仅禁卫军统领张一绝对忠于夏简戟,就是在那些禁卫军那里,夏简戟的话就比任何人的都要中用,因此三万禁卫军是绝对忠于夏简戟的。
而长安城外的京畿大营,又是由夏简戟的年少好友张武壮统领,他们有年少交情在,君臣间又互不相疑,两人是君臣又是好友,除了夏简戟外张武壮是谁的话也不听!想着送些个柔美俏佳人到张府去,却从未成功过,张武壮那憨子就守着他那长相稚嫩的妻子过活,眼神从不往旁的佳人身上瞟一眼,想要拉拢借势都不行。
长安这边的兵权尽都握在夏简戟手中,未有半点旁落,而且在外也是一样。
汉中府,有张二率精兵三万镇守,舒络南北。扼南北川陕咽喉的凤翔府,在陈仓和郿县等关口要地镇守了五万炎军,是由姚青云统领的。
张二就不必说了,是夏简戟的铁杆拥擘。至于姚青云,被封了从一品骠骑将军,又兼领了兵部尚书,名和权都是给足了的,虽也是大昭旧臣但较早就跟着夏简戟了的,姚青云如今绝无可能背叛夏简戟。
况且,凤翔府知府是夏简戟年少好友葛圭章,可对姚青云有所制衡,姚青云还领了兵部尚书一职,顺理成章要留在长安,如此就兵将分离了,只有在适逢征战时才能离京去调动兵马,这是夏简戟和姚青云君臣心照不宣的,都没有存了芥蒂,也就没有反目相向的隐忧。
夏简戟内外兵权在握,无人可以掣肘,自可乾坤独断。再说了,文官之首的内阁首辅是葛蕤,户部尚书又是诸葛评,新设农部的尚书是王五七。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权力拉锯,就没有消失过。文武大权都聚集在夏简戟和’老臣‘们手中,相应地,他们‘新臣’一派权力就少了,话语权已经是等同于无了。
这样的状况,他们是不满意的……
但若抽身出去了来看,‘老臣’一直与夏简戟浴血奋战至今,可谓功劳赫赫!而在称王前才被选拔起来的‘新臣’,未立寸功,要不是为了做
给天下人和士林中人看,这才选拔了他们这些素有才名的官员任用,否则像是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这些一部大员的官职,可落不到他们头上去!
新臣们还不满意?着实有些不知足了。
但权力这个东西,不管按能力或资历配不配的上,总不会少了人去争夺。哪怕是素有才名的官员,也不例外,有才名者并不代表全都是品德高尚、能力突出,也不意味着不争。
‘新臣’都清楚,他们这一派如今虽说占了四部尚书的官职,但其部下的侍郎和主事等,如今在职的许多都是‘老臣’,还空着一些缺额只等以后平定天下了,通过科举选取人才填充上。他们现在位高但权轻,与一个能处理琐事的吉祥摆件无异,他们怎会觉得满足?
要说的话,‘新臣’不似‘老臣’一样是起于田亩之间,许多心中都没有大信仰支撑,还残留着大昭旧朝的一些恶习和旧思想,要想清除,还需要时间,这两三年间的休养生息就正好。这就是后话了。
文武大权方面,‘新臣’就算想争上一争,也已经失了先机——晚了,还需要长久的等待和筹谋。
眼下若要去争一争,也就只有通过嫁女为妃成为国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