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天宝风流 > 正文 第三章 斗乐<二>
    隋末天下大乱,李唐依关中制霸六合而定鼎长安,历贞观初兴,积百年承平,到当今风iu天子李三郎的开元天宝间,已达极盛之世。又因当今陛下登基日久,倦政务而崇享乐,更亲披管弦御制霓裳羽衣曲,遂使好乐之风由长安遍及天下,李龟年等人之名哄传天下。又因民间富庶,人尚奢靡,也使各地烟花繁盛不堪,仅长安平康坊,各式妓家就高达四万之数。

    有名妓、自然有名士,名士品名花倒也相得益彰。

    月上柳梢头,时间愈晚,怀思坊越是喧闹,而今晚尤其如此,无数本州百姓,尤其是自命风iu的年轻士子们,都蜂涌挤到了花零居前,想来趁趁这数年不得一见的大热闹。

    此时的花零居正厅,早有十来人就坐,这些人多是年纪老大,甚至还有花发齿摇的,只是那居中的一张桌子上,却依然悬空。

    “萧老翰林到”,正厅门口处龟奴一声唱名,惊起了厅中的诸位“名士”,他们纷纷起身来到正门处迎接这位进士出身,从翰林承旨位上致仕的本州第一名士萧南让

    只是让这些迎侯的名士大出意料之外的是,第一个跨进正厅的却是个三十余岁的团衫打扮人物,而往日最注重身份的萧老翰林此时却是略低了身子,满脸堆笑的陪侯着他,这中年入了正厅,对老名士们拱拱手后,便在萧南让的引领下直往正坐。

    来人这副散淡随意的倨傲,让老名士们心中一堵,只是连萧南让都对他如此恭谨,他们又能说什么更有眼利的认出,这中年身上的团衫乃是以等价黄金的贡物单丝罗织成,这可是有价无市的东西,一时更是对来人的身份讳莫如深。

    等这些名士们都坐定,又有一些本城大商贾陆续走了进来,各据位而坐,至于其他那些既没有名头,又付不起五贯坐头茶水钱的平头百姓及普通士子,就只能拥在厅外远远观看。

    乱纷纷都站定了,就听云锣三声轻击,顿时满厅内外一片寂静,花魁较艺正式开场。

    洛阳居从霓一出场,就引来下面一片惊叹,本城老名士张哲随即一叹道“洛阳居什么时候来了这样个人儿,粟翁,您可早有消息”

    那粟翁是个年过六旬的富态老人,闻言淡淡一笑道“我也是今日才见,不过看这从霓既然敢蒙面而来,想必是有必胜之信心了。”

    “粟翁说的是,晚生也曾亲见过三次花魁之争,还从不曾见人真有蒙面而来的,关关本来嗓音就略差,此番看来更是不妙”

    原来,凡是敢来争夺花魁的,无一不是绝妙美人儿,歌舞之技若是相差不多时,相貌就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加分作用,而这从霓蒙面而来,明显就是不想借用面容加分,想单凭歌艺取胜,能有这分自信,自然就有非常之技,也难怪下面观者如此反应。

    这十余年不见的场面出现,顿时引起下边一片热议,也使现场气氛更加热烈,见那从霓一福为礼后,众人都是屏气凝神,等待她一展歌喉。

    牙板三声轻击,随后就是琵琶声起,这操琵琶的必是高手无疑,以轮指之法,出音柔而不断,尤其是在每一弹奏之后的勾手,更是荡起无数颤音,绵绵不绝,竟是在这春夜的大厅中,让听者感受到了秋日的淡淡闲愁,琵琶声里更偶尔夹杂一声击罄,那悠远闲淡的点睛之声,更升华了声声琵琶所营造的意境,闭目而听的李哲竟似已置身于秋日的清空山野,身前片片黄叶随风而落,远处林间禅寺的钟声依稀可闻

    正在这时,却见演舞台上蒙面的从霓莲步轻移,秋水般的眸子向厅中一轮,启声婉转唱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似乎是不曾听她歌唱,厅中诸位老名士们随着刚才的琵琶,自自然被带入了秋后的山林,眼前春日的芳华虽已消歇,但秋景亦佳,空山新雨,只有说不出的清新闲愁

    等那从霓唱完许久,满厅中依然是一片寂静,良久之后,还是厅外人群中爆出一句“好”,随即引得和声如潮。

    “萧翁,你可听出这词是谁人所制”,大厅正中,那身着单丝罗的中年听众人叫好,不免唇角也露出一丝笑意,乃侧身对萧老翰林问道。

    “这声音脆而不利,整支听来忧而不愁,实已到了夫子论乐时所言哀而不伤的地步,侯爷府中人物果然不凡,老夫羡煞,羡煞呀”,深知从霓身份的萧南让半是拍马、半是真心的赞声道,他刚刚也陷入了曲境之中,是以一时竟没有听清楚中年的问话。

    那华服中年不以为意的略一挥手道“萧翁,你也是翰林出身,可曾听出这词是由谁所制吗”。

    正如“棋亭画壁”这个典故的由来一样,唐人烟花之中所唱,系为诗人词客之佳作,这也是为什么有诗人一曲新作方出,旬月间便能哄传天下的原因所在,唯一不同的是,那些大州名妓时有大家新曲可唱,而僻地或普通妓家则只能用些旧词,很多时候,单看姑娘们的唱词,就能分辨出她的地位,自然更有一等诗客,穷困潦倒之下,凭借为妓家写词而生。

    听中年问话,萧老翰林抚须间将这词又喃喃念诵一遍后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诗闲适散淡不着半分烟火气,这等诗风,当世运笔能到如此境界的,以老夫所知,也不过仅大晟府王府正及襄阳孟山人二人而已,再细品结尾两句的富贵之气,老夫几可断定此诗定然是王维王摩诘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