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唐末大军阀 > 844 贼喊做贼,吃相更为难看的权臣
    “末将与安节帅、柴副节帅虽然以往各为其主,怎奈徐温那奸贼为把持大权,控扼军旅便意图害我性命。末将满门遇害,深仇大恨,不共戴天!

    如今也只盼着能够报仇雪恨,故而特来投奔天朝,也甘为马前卒,只愿有朝一日能够杀回吴国,赴汤蹈刃、在所不惜,万望收容!”

    米志诚跪倒在地,痛声疾呼。与安仁义之间的争端比起来,本来为吴国卖命效力,结果却落得个家破人亡、功名尽失的凄惨下场...米志诚对于徐温固然更是恨到了极点,而且自从先主杨行密死后,他对于吴国也愈发的心灰意冷。

    所以笃定了心思前来投奔魏朝,人在屋檐下,米志诚也愿意低头。只要还能统领兵马出征,而争取向徐温复仇的机会,便是向昔日的对头安仁义下跪乞请,对他而言也算不得什么。

    先前只知吴国宫廷宿卫军旅哗变,李遇便以此为由,大肆攻讦徐温意图扳倒对方...当安仁义也没想到因此引发吴国内斗更为激烈,徐温竟然设宴诱杀李遇,还意欲弄死米志诚,以极为粗暴的方式不但要巩固自己的地位,还要彻底把持吴国军政大权。

    眼见米志诚跪倒在地疾呼请求,安仁义一时缄默,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朝着坐在侧首的柴再用望了过去。

    史载中本是吴国名将,又会被世人成为徐氏爪牙的柴再用,若是按原本的轨迹,也会认同吴国就算是有权臣把持朝政,但也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在一处,所以也甘愿为徐温所用,而协助他扫清所有国内反对势力。

    可如今的柴再用却是魏朝宿将,当然也不会设身处地的为吴国时局着想...所以他微微摇头,又冷笑着说道:

    “吴国杨氏大权旁落,徐温要肃清对头,可是这手段也未免忒过偏激了些...本来为吴国死心塌地的功臣宿将,都被逼迫到这般境地,不过对于我朝而言,呵呵......”

    柴再用话说到一半,目光又与安仁义对在了一处。虽然话还没有说透,可他们二人倒也都是相同的想法:

    敌人内乱,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机会,当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最早追随李天衢打天下立下从龙之功,可自从当年与吴国杨行密大战过后,安仁义在淮南军治兵管民,号称冠绝天下的射术却也没了用武之地。他本来也不介意奉旨北调,而与政权高层多为沙陀人的后唐厮杀对抗。不过冲着当年与田頵结下的深厚情谊,安仁义更想有朝一日对吴国发动灭国之战,自己也能统军到第一线冲杀。

    而淮南军节度副使柴再用论战功积累,如今也早已够格权掌一方藩镇。前些时日听汴京那边传来的口风,安仁义也极有可能转调至荆南江陵,面南与楚国接壤,亦可注意西面蜀国的动向,日后若是对吴国宣战,也能挥军东进。

    到底淮南军隔江与南吴、吴越相望,舟师水军更为重要。而柴再用打水战的本事突飞猛进,如若自家主公当真如此安排,安仁义也能够接受。而米志诚为南吴权臣徐温迫害,决议叛逃为魏朝所用,察觉敌国内乱之势愈演愈烈,这也让安仁义南征吴国的心思又活泛了起来。

    这米志诚满门是否当真都为徐温所害,只须稍加打探便知。在吴国拼下的功名富贵都毁于一旦,又结下如此深仇大恨,那么他也绝非是意图诈降......

    安仁义寻思一番,虽然因田頵之故,他对吴国那些旧臣宿将多少都有些不待见...可是能利用被迫叛逃的将才掉过头来对付吴国,对于己方势力而言有利无害,这个理他还拎得清。遂当即起身,亲自上前搀起仍跪在地上的米志诚,并好言安抚道:

    “米将军虽为吴将,可是并无罪责过失,却被迫害至这般境地,也着实可叹...而将军既然已至扬州,也尽且安心便是,我自会为你安排府邸暂住,并上奏陛下,许以官身,好教将军能在我朝安身立命。”

    ※※※※※※※※※※※※※※※※※※※※

    “哦?米志诚发觉徐温意图谋害他,侥幸脱逃,而不得不逃亡至淮南军。这对我朝而言,也是意外之喜啊......”

    直到李天衢得知吴国宫禁军旅哗变,而引发得连锁反应,按说本来应该在徐温篡权过程中被清除的米志诚,命途轨迹也出现了变化,而使得魏朝又平添一员大将之时,也不住眉毛一挑,喃喃念叨。

    而李天衢又想到徐温挟君弄权,与原本的经历相较却显得似是而非。他到底还是要弄死向来反对他掌权的李遇,可是手段也更为偏激。

    按说李遇指摘徐温纵子辱军,又致使宫禁宿卫军旅哗变,还临阵脱逃,这也完全合情合理,结果徐温设下鸿门宴直接袭杀了这个死对头,也太过简单粗暴,捎带着还要搞死米志诚...吴国其他文臣武将,到底不是泥捏的土人,眼见徐温太过出格,对于他的排斥心思也必然会变得更为强烈。

    而徐温如今篡权的过程,吃相也显得更为难看...这虽然也有迫不得已的因由,他敢如此横行的理由,就是能控制住吴国国主杨隆演。以徐温本来的权谋手段,他有机会把控住吴国军政大权。但是少了严可求为他出谋划策,一步步的达成目的,又没有柴再用心甘情愿的为他所用,而动用武力震慑住吴国其他将帅只得屈从...要得偿所愿,较之史载的过程也必然会难上数倍。

    李天衢遂又吩咐下去,更为密切的关注吴国时局动向。不数日后,便又收到从南面传来的消息:

    果然在正史中与李遇同样对徐温挟君弄权忿忿不平表现得最为强烈,按原本轨迹被撤除节度使之位,而后也只得屈从的池州都知兵马使李简最先发布声讨檄文,痛斥徐温大逆不道,挟持国主弄权,无端擅杀功臣宿将,还贼喊捉贼、颠倒黑白。便力邀刘威、陶雅共同誓师出兵,以清除君主身边奸臣。

    毕竟当初做为先主杨行密的亲卫将官,当年与凶贼孙儒鏖战于扬州广陵之时,杨行密于一次战事中迎战被围,李简便率敢死之士百人,竭力拼死护住,而后因功也成了统领一方兵马的宿将,以他的心气,当然也看不惯于三十六英雄中不过居于末席,先主打天下之时,也未曾立下分毫战功的徐温在朝中只手遮天。

    而枪打出头鸟,徐温闻讯之后,便立刻起兵前去讨伐李简。大军压境,李简主动率部迎战,却于池州与宣州交界处的陵阳山遭遇伏击,被徐温义子徐知诰杀得损兵七千...同样身为吴国宿将,却被徐知诰这个后起之秀杀败,李简只得退守回治所石城。

    徐温下令军旅围攻池州石城,同时也以国主杨隆演的名义下旨宣称:

    如李简这般胆敢对抗自己的,便是欺君罔上、意图谋逆的乱臣贼子。吴国朝廷也必定要调集大军将其讨灭,其余诸方将帅,也务必立刻上表并无二心,愿意听从徐温调遣,协同讨伐意图背反朝廷的谋逆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