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大唐:爹,我真没想造反啊! > 第245章 今年的读书人很团结啊
    第245章 今年的读书人很团结啊

    因为科考还在不停完善,所以它并没有固定的考试场所,一般而言,科考都会在吏部办公场所举行。

    此刻,在吏部外面,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报道,然后领取考牌。

    考生登记并且领好考牌后,按照号码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行了。

    今天,就是领取考牌的日子,所有要参加考试的士子,都到了吏部门口排队。

    这考牌,可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进考场的必要证件,同时也是参加考试最重要的证明。

    因为考生答题的时候,是不能写名字的,名字和座位号由朝廷制成,会放在座位上,考生参加考试的时候,只需要对号入座就行了,因此审阅答案后必须对照座位和姓名。

    另外答题用纸上有填写姓名的贴纸,称为“浮票”或“浮笺”,贴纸与封面接合处按有三个印章。

    考生揭下浮票自己保管,只提交写有号码的答卷。

    日后成绩发表时,合格者通过提交浮票证明是合格者本人。

    除了答题用纸,考生还可以领取一本称为“诗韵”的小册子,这是作诗时的参考书。

    汉字的韵有多种说法,为了统一采用政府规定的押韵,所以分发这样的册子作为标准。

    总之这个考试十分严格,要是出现徇私舞弊的行为,几乎不需要审查,直接判罪!

    黔州来的十二位读书人同样在排队,并且他们还成群结队的聚在一堆,窃窃私语着。

    “这就是长安啊,果然很繁荣!”

    “若是能留在这为官,我一定要努力报效朝廷!”

    几个人望着那一栋栋雄伟的建筑,脸色开始憧憬起来。

    不止是他们,还有围观的百姓,也是三五成群站成一排,对着众多读书人指指点点。

    “今年的读书人挺团结啊,往年读书人参加科考的时候,都恨不得把对方弄死,好减少一个竞争名额,怎么今年这些人这么团结呢?”

    读书人都是内卷的,听说武德年间,有个读书人十分热情,一来长安就广结好友,短短几天就认识了几十位好友。

    到了科考前两天,那读书人更是热情洋溢的请几十位读书人去青楼寻欢作乐,而他自己则是躲在青楼里看书。

    最后结果显而易见,他一下子少了几十个竞争对手,进士及第就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有人传言,这位读书人就是大唐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至于他本人有没有站出来辟谣,目前还没有相关八卦。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读书人都是高傲的,特别是一群地位相同的读书人,就更是谁都瞧不上谁。

    除了突然下旨的科考之外,基本上都是每年进行两次科考,对于长安百姓来说,看读书人来科考早就已经成了习惯,甚至是热闹。

    但是今年特别诡异,一向不对付的读书人,现在居然站成了一堆,组成了小团体。

    “嗨,这你都不知道!”

    一个高门大户的下人摇摇头,神秘兮兮道:“我告诉你们啊,这都是那些世家大族子弟,他们都想通过科考入仕呢!”

    “科考入仕!怎么会呢,这些世家子弟,不都是蒙荫入仕,以前的科考,都是随便派个人就行了,怎么今年搞这么大阵仗?”

    有人好奇问道。

    “嗨!”

    下人明显是个经常八卦的人,一听有人问话,想也不想就说道:“朝廷整出了活字印刷术,把世家大族逼上了绝路,他们要是不在科考中整出点成绩来,那肯定会家道中落啊。”

    “啧啧,那这次就热闹了,以前寒门仕子还能有点活路,这会儿世家大族下定决心要在科考上做出点成绩,寒门仕子今年怕是没希望了。”

    “谁说不是呢,唉,真羡慕这些出身就是巅峰的人。”

    “哈哈,羡慕有什么用,你得付出点代价嘛,比如现在就割腕自尽,下辈子投胎进世家大族,那不就行了?”

    “滚,信不信老子现在就弄死你!”

    众人议论纷纷起来,言语之中除了惊叹之外,还有些遗憾。

    毕竟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就看不惯那些不用奋斗的世家子弟。

    对于科考,他们最关心的就是,能有多少寒门仕子能进士及第。

    往年最多都不超过十个,剩下全由世家子弟垄断,不过今年瞧这架势,寒门仕子恐怕是没机会了。

    人群中,陈义等人听着四周的议论声,表情有些郁闷。

    百姓的话题始终围绕着山东氏族、关陇贵族以及江南华族,至于其他地方,就好像没有读书人一样。

    “难怪老师这么在意!”

    陈义苦笑一声,忽然开始理解李承乾的心情。

    出发的时候,李承乾让他们一定要努力,最好能取得一个名次。

    陈义等人皆是不理解,虽然科考进士很重要,不过现在黔州也不是什么落后的地方,除了教育差点之外,其他几乎都是顶配。

    直到进了长安,陈义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差距。

    天下读书人,在百姓们嘴里只有三种。

    一个是关陇贵族,一个是山东氏族,另一个就是江南华族。

    偶尔还会冒出几个寒门仕子,但是这寒门仕子,几乎都是在长安附近,好像出了长安之后,就没有读书人一样。

    这点让陈义他们很是憋屈,特别是刚到长安去吏部报道时,负责记录的官员都惊呆了,还再三确认他们是不是说错地名了。

    这种忽视,更是让陈义等人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次科举中取得名次,让天下人知道还有一个黔州存在!

    不过,这种决心,在围观百姓的闲言碎语之中,似乎一点一点被瓦解了。

    这次世家大族可是有备而来,而他们不过是学习了几年,勉强会背诵四书五经的读书人,想要在这次科举中脱颖而出,无异于痴人说梦。

    很快,就轮到了陈义他们。

    前面有几个人,正在向记录的官员汇报身份。

    “荥阳郑氏,举荐人,郑仁泰!”

    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傲然道。

    周围人听到这话,脸上顿时露出惊讶之色。

    这次科考是进士科,而非明经科。

    贞观律规定,进士科必须要有人举荐。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科举制破坏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如果不做出一点改变的话,恐怕那些世家大族是不会同意开设的。

    至于举荐,就是考生拜入某位大人物名下,然后报名的时候,提出他的名字就行。

    而荐举人官位的显要程度,社会名望的大小,都是会直接影响着考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