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潸然泪下。急忙擦了擦,说:“我们作为秘书的,虽然不是他们家的成员,但也算是半个成员吧。凡是他们一吵,我就躲开。你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回避策略。”
“胜美怎么还不结婚呢”吉秘书问。
“我们和张书记算是两代人,但从思想感情说,我们之间没有 代沟。我和胜美只差半代吧,可是我很难理解她。她们这一代人赶上改革开放,我看她的传统观念是越来越少了。以前我听她讲过:结婚干什么, 付出 太大, 收入 呢没有或者是个负数。这不是嘛,现在办了个合资公司,自任经理──老太太当副经理。她刚才不是说了,她要搞 一家两制 呢。”
第十章 敢为天下先者胜
省委书记杨同理,先是到中央党校学习了一年,然后又留在中央等待另行分配工作,一晃又是一年。根据中央指示,在杨同理不在期间,由张敬怀代理省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不久又被任命为书记,待开下届省党代会时,经过选举确认。
张敬怀成为主持全面工作的一把手,感到身上的压力更大了。每天的工作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从吉秘书这一天为张敬怀制定的“日程表”中可以看出,他忙碌到什么程度。
4月25日日程安排:
上午:
8 时10分,去党校,出席27届短期进修班开学典礼,张书记讲话,30分钟;
9 时50分从党校到馨村宾馆,路上约10分,10时会见香港实发集团总经理张会有先生,谈话20分钟;
10时30,出席会山立交桥竣工通车剪彩,40分钟;
11时30分,再返宾馆,宴请香港张会友先生,40分钟;在宾馆休息约30分钟;
下午:
1 时20分,听取三平地区汇报情况,约1 点30分钟;
3 点50分,和组织部长谈四阳地区领导班子的调整问题;
5 点30分钟,话剧团新排话剧李自成北京称帝之后,进京参加会演彩排,
希望张书记观看审查,并在演出后接见演员。
晚上,有五个省委文件急件等待张敬书记批示,下发;有三个上报中央的文件,待张书记批阅后上报;有六封人民来信,需要张书记批办。
……
这年年初,张敬怀有机会到世界上几个发达国家考察了一个月,这时,他不是凭文件,而是凭亲身体验知道,我们在各个方面和发达国家有多么大的差距过去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现在还可以说:落后就要饿饭从国外回来之后,无论多么忙,他都要挤出一个小时读书。过去他读的书,大多是有关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现在他让吉秘书借来一些世界著名企业家传记,企业管理,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正是我们这么多年“以互相整人为纲”时,他们的经济发展了、科学技术走在了前面。
他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造上。从卜奎向他汇报的关于林钢的情况中可以看出,这个在五十年代建设并为国家立了大功的钢铁企业,由于设备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现在靠卖废钢发工资。林钢是他确定的试点企业,他经常去调查研究,帮助林钢制定大政方针,并让林钢“走出去”到发达国家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学习所有的先进经验,同时又“请进来”各个方面的“老师”,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吉海岩在大型国有企业方面,有过很多调查研究和改革的设想,张敬怀让吉海岩当他和林钢的联络员。吉海岩常常去林钢,回来向张敬怀请示汇报,有什么指示,又及时向卜奎传达。这是张敬怀的试点单位。他想在林钢摸出一套改革大型国有企业的经验。
在农业方面,因为有了行之有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暂时没有花费更多精力。
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如果按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算,在全国各省市,从排名第十五位,已经上升到第十位了。
这天,张敬怀刚刚到办公室,吉秘书就向他报告,说是张主任病危。
张环友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是省委一名副书记。他是60年代初期调到本省工作的。在抗日战争时,他曾经是省委书记杨同理的上级,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他比杨同理反而低了一级。当时,张环友没有想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在一支队伍或一个团体中,占什么位置,是由各种历史的、客观的、个人的、偶然或必然等诸多因素综合而形成的,这既由不得他杨同理,也不是张环友自己能够决定的,但是,张环友一直心理不平衡,长期和一把手闹不团结,住在医院不上班。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建立省革委会的时候,根据“三结合”原则,必须结合一个老干部“进革”。当时,在结合老干部方面,在誓不两立的两大派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凡是“亮”了观点,当然都要结合支持自己这一派的老干部“进革”。
张环友成了当时两派都能接受的“中间人物”。一拍即合,“支左”的解放军代表也没有疑义。两派便达成了协议。张环友便成了代表老干部的新生“红色政权”的一名副主任。张主任“进革”之后,因为他也是“三八式”的老干部,一看那么多忠心耿耿的老同志,老战友被打倒,“同病相怜”吧,对老干部没有执行那一套极左路线,一上台,反而落实了一些干部政策,因此得到一些好评。“四人帮”倒台后,他又当了一段副主任,省委重新建立,接着恢复了副书记职务。比之文化大革命前,不升不降。
去年末,在干部体检时,发现他患了肠癌。张敬怀曾经去医院看过他两回,至今,他已经在医院痛苦地折磨了半年了。
张敬怀听了吉秘书的报告,立即说:“明天上午我去医院看他。”
吉秘书看着日程安排,说:“明天上午八点常委开会。”吉秘书的意思是:张书记已经到医院看过他两次了,现在是不是可以不去。
张敬怀说:“常委会推迟一小时。”
第二天,吉秘书陪着张敬怀到了医院高干病房。一进屋,见张环友在病床上拚命挣扎着,痛苦地大叫着说:“你们让我死吧让我死吧”
他的两个儿子加上老伴,死死地按着他的身子。他满脸是血,好像是忍受不了痛苦,是往墙上撞头撞破的。他的小女儿在旁边恐怖地看着老爸被扭曲的脸。
他们一见张敬怀来探望,忙向医生说:“这是省委张敬怀书记。”
医生当然认得张书记。
张敬怀走到病床前,俯下身子问:“老张,我来看你了……”
张环友仍然挣扎着大叫:“你们让我死吧让我死吧”
吉秘书问医生:“是不是给他打一针止痛”
医生有点迟疑:“现在越打剂量越大,越来越不起作用。”但还是示意护士给张环友注射了一针杜冷丁。
张环友渐渐安静下来,见张敬怀在身边站着,苦笑了一下,说:“张书记,你们不要来看我了,看了会难受。……他们就是不让我死。这难道是让人天天受罪的 人道主义 吗何苦呢”
张敬怀抚摸着他如柴的手,说:“会好的,会好的。”
张环友说:“你不要安慰我了。我知道,癌症到了晚期,神仙也没有办法。”
“不对。”张敬怀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那样的岁月,我们都过来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张环友说:“那不一样,那是对敌人,这是身上的病……”他喘息了一会继续说“张书记,在文化大革命 建革 时,你们都被打倒了,只有我进了 革 ,我现在问你,也是向组织上表示,我有错误。可是,我惟一可以自蔚的是,我没有参加 四人帮 迫害老干部……”
“知道,知道。”
“可是,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的耻辱。”
张敬怀替他排解说:“那是当时形势决定的。我们都客观地想一想,他老人家亲自领导亲自发动的运动,当时他们请你出来,你不出来也过不了关。”
“你和省委如果有这个看法,我就可以瞑目了。”张环友轻轻闭了一会眼睛,又睁开:“我这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让医生给我打一管毒针,医生不肯,省委能做个决定,不让我继续受罪,好吗”
张敬怀摇了摇头:“别那么想,既来之,则安之。会好的,会好的……”
“别安慰我了……”
张敬怀又握了握张环友的手,告别出来。医生知道他目前是省委一把手,也跟在他身后,出了门,医生悄悄说:“张书记,张主任恐怕过不了这月底了,准备后事吧。”
张敬怀问:“你们给家属说了吗”
医生说:“告诉了。”
张敬怀已经不是第一次看望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病人了。每次都给他以强烈的刺激,总是想:哪一天会轮上我呀。如果我得了这种病,一定得设法安乐死。
还有一点他很感谢张环友:那就是他刚刚从监狱放出来,他的“问题”还没有一个说法,正在走投无路时,到了省革委会,当时张环友不仅没有歧视他,对他反而很亲切,给他批了条子,补发了工资。张敬怀每每想起这一段事,就十分感动。
张敬怀吩咐吉秘书:“回去你告诉办公厅,准备张主任的后事。”
实际上,张环友的生命之油并没有熬到月底,而是张敬怀在看过他的第三天就去世了。
过了一个星期,在安排次日张敬怀工作日程的时候,吉秘书问:“明天张环友书记的追悼会,你去不去上午九点半。”
本来“治丧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向遗体告别计划。可是在写“生平事迹”的时候,和家属发生了争执。家属一定要写上“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起草悼词的和治丧委员会的同志都不同意。原因是他在“红色政权”中当过“副主任”,虽然大清查时,没有清查出什么大问题,可是他也还是没有经得起考验,算不得“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但是,不写上这一句,家属就不同意火化。争执了一天,问题拿到张敬怀那里。张敬怀说:“从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到如今半个多世纪了,还不算 坚贞 至于有点思想毛病,更是人人难免。 文革 中的事,是老人家亲自领导,亲自发动的。张环友同志进 革 ,一不是他的本意,二他也没有迫害老干部……这就不错了。按家属意思写上吧。”
张敬怀一锤定音,治丧委员会和家属的矛盾解决了。
张敬怀想了想,让吉秘书铺开宣纸,写了一幅挽联:
金戈铁马涤旧布新功标先贤榜
治国修身是非成败留待后人评
张敬怀嘱咐吉秘书:让治丧委员会挂在灵堂上,吉秘书问张敬怀:“您是否亲自参加追悼会”
“去去去,怎么能不去呢”张敬怀肯定地说。
“那……”吉秘书迟疑地说“各地市宣传部长会议也是明天开幕,张书记要致开幕词呢。环友书记的追悼会,张书记不是已经送去挽联和花圈了吗”
停了一下又补充说:“这话不该我说,张书记在省领导层,人际关系不太好,我估计去参加追悼会的人不会很多。”
张敬怀说:“别人可以不去,我不能不去。”
“宣传部长会议怎么办”
张敬怀想了想:“你打个电话,让宣传部长会议八点就开,我去讲几句话,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要大家讨论,不会超过半小时。讲过话,就去竹节岗。”
竹节岗就是火葬场,那里前年新建了一座灵堂,可以容纳五百多人开追悼会。
还建有存放骨灰的灵室。像中药铺似的,每个骨灰盒一个格。有一座灵堂是专门放革命领导干部骨灰的,谁放什么位置,是分科、处、部、省级别存放的。粉碎四人帮后,张敬怀参加过多次被迫害致死的老干部的追悼会。每次他都想,我死了后,可不住这里。生前分了一辈子“级别”,很多人为了级别闹得天翻地覆,死去活来,死后可不要再在这里“论级排辈”了。而且住在这里,是定“灵魂终身”的,再也提拔不了了。每次他都这样想一遍。
次日,张敬怀在宣传部长会议上讲完了话,匆匆驱车赶往竹节岗。一路上,一辆一辆的小桥车向竹节岗开去,每辆车前,都系着一朵大白花,显然都是去竹节岗开追悼会的。到了竹节岗一看,并不像吉秘书估计的那样“参加的人不会太多”,还没有到开会时间,在灵堂外面就来了好几百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省里厅局一级领导。人们在灵堂外面熙熙攘攘,有说有笑,完全不像来开追悼会的样子。
只听他们互相打招呼:“你怎么也来了”
“我怎么不来呀治丧委员会把我列入 生前友好 名单,我这个 生前友好 还能不来呀”
张敬怀知道,说话这位是前省委的一个部长,和张环友有矛盾,张敬怀还和他们双方谈过话,调解过两人之间的关系。
“你呢人家张老头一贯对你 恩重如山 ……哈哈”
“得了吧。我来是……很多老战友难得见一面。咱们现在是 无车阶级。来这里是公家出车。组织上给一个大家见面的机会,为何不来”
“你对老张头儿也不能要求太苛。人家进了革委会,在对待老干部方面可没有执行那条极左路线……人无完人嘛”
“那倒是……”
灵堂内奏起哀乐,有人招呼大家:“各位领导,现在追悼会开始,请进灵堂时,各自戴上一朵白花……”
人们这才从说东道西中醒过腔来,拉下脸,显得悲痛的样子,进了灵堂。张敬怀在前面进去之后,大家依次进入灵堂。等大家都站好,原来省委办公厅的单主任,现在的单秘书长,宣读按照事前经过多次修改家属和治丧委员会都认可的“张环友同志生平事迹”。张敬怀注意到,在宣读中间,就有人小声互相耳语,只是因为有哀乐,他们声音又小,大家听不到罢了。又因为“生平事迹”是印在三页纸上的,封面还印有带黑框的张环友的遗像,宣读时根本不用听的。张敬怀在哀乐声中,低头走过摆满鲜花的张环友的遗体旁边,抬了抬眼,见化妆师把张环友的脸描得太红了。两腮凹进去,反而显得很难看。张敬怀突然想:人这一生,自己化妆的假面具,太多了。临死,应该留下个真面孔,再化妆一下,太不值得了。张敬怀急忙刹住自己的遐思,走过遗体,和站在旁边的家属一一握手,说了几句让他们“节哀”的话,就出了灵堂。
吉秘书也随后出来了。吉秘书给他开了车门,张敬怀进了车,即风驰电掣地往市内开去。宣传部长会议正在进行小组讨论,张敬怀要去听听情况,将来他要做会议总结呢。
一路上,吉秘书都想说说他对一次追悼会的感想。可是他见张敬怀低着头,没有说话的意思,便没有开口。
张敬怀多次到这里参加去世老同志的追悼会,每次都有一些感想。今天的感想就更多一些。他从张环友得了癌症想起:特别是在他最后弥留之际,那种痛苦是常人难于想像的。可是医生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仍然无休无止地进行抡救,用高价购买痛苦。这不是人道主义,而是“反人道主义”他想,如果自己得了这种病,一定要求安乐死。这时的生命,对于病人,除了痛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是如此。再说这写“生平事迹”,人的一生都摆在那里,还有什么可写的。俗语说:“批判会上没优点,追悼会上没缺点”,生平事迹尽写好话,人的一生听过不少好话,再在死后,念些自己听不见的好话,有什么意思呢可是家属总是争呀争,写得再好,念那么一通,别说人们没有听,或者听不清,即使听了,也听清楚了,一出门就忘记了,更没有意思。再说,邀请那么多“生前友好”,一个人一生,得一知己就不容易了,哪有那么多“生前友好”许多人之来,或者出于面子,或者借机会会朋友,有几个是真正来“悼念”的呢。
再说这骨灰盒,论资排辈放在那里干什么别人他不知道,自己死后是不“住”在这里的。放在家里呢自己和夫人、女儿感情不好,无论放在什么地方,她们肯定视作眼中钉。即使感情好的夫人,最孝顺的子女,放一年半载,也就改放在阴暗的床底下了。有什么意思人有生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即使世界上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结果还不是一捧净土这一方面,武则天是一个大政治家的风范,她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一切让后人评说,高明之极……
张敬怀想来想去,这一套纯系陈规陋习,该破自己有机会应当提前把“遗嘱”写好……
张敬怀正继续想下去,吉秘书说:“张书记,到了。您出席哪个小组讨论”
张敬怀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造有上。能否使大型国有企业复苏,是关系到全省国民经济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他把林钢作为试点单位。只要在林钢改造中取得经验,就可以在全省推广。他把卜奎放在林钢,并让吉海岩当联络员,是因为二人能够体会和贯彻他的意图,在大型国有企业改造中,他的许多有关设想,实行起来,有了这层关系,在实践中可以畅通无阻。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林钢的改造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改造过程中,简直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原来炼钢的平炉,全部被推倒,改为先进的转炉,并且引进了“连铸”设备,新建了堪称亚洲第一的一座高炉。轧钢方面,改造了一座大型厂,新建了一座薄板厂,引进了一套“连轧”设备。过去因质量不佳,卖不出去的钢材,现在不仅在国内成了抢手货,部分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因为裁减和合并机构,有三万多职工下岗,处级以上干部近千人失去了官职,在这方面曾经遇到过阻力。张敬怀给卜奎的定心丸是:天塌不下来。如果塌下来了,我替你顶着。卜奎在下这个决心时,也用了一句民谚“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咬牙,“干”不舍弃一些人的暂时利益,就救不活企业,大家会一起死亡在环境方面,提出的口号是“工厂花园化”……
这两年的日月,好像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像做梦一样,一觉醒来,什么都变了
林钢改造的成功,很快在省报上,在国家级的大报上,在新华社的电讯中,都反映出来了。在一段时期内,报道林钢的新闻、通讯、特写、人物专访,像电波喷洒的雪花,满天飞扬。你只看那标题,就可以感到林钢在全国的影响:
探索,改革,前进──林钢改造的经验之一接着是之二,之三等,连续发表了八篇。
敢为天下先者胜──林钢人的超前胆识
置之死地而后生──记林钢人事制度的改革
把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一个人──简谈林钢分配制度的改革
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林钢是如何抓产品质量的
建在花园中的工厂,建在工厂中的花园
至于简短的新闻报道,三天两头都在报端、广播和电视中出现,例子不胜枚举。
新闻记者不算,来参观的,学习“取经”的,考察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从国家领导人,到兄弟厂矿,越来越多。凡是来林钢的,都要求见见卜奎,请他亲自介绍经验,有的要求不高,只是见见面,握握手就行。普通参观者,可以由公关部接待,不大不小的领导,亲自接见吧,正常工作就无法进行;不亲自接待呢又有失礼貌,闹得卜奎左右为难。
后来,卜奎想了一个办法:凡是要听他亲自介绍经验的,他录了音。正式介绍经验之前,有一段说他如何忙,不能亲自接待,表示道歉之类的话,然后放他的讲话录音。客方索要时,还可送一盘录音带。
张敬怀是常常来林钢的,但他一来就住在小招待所,从不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或向人谈什么林钢的经验。
有一次,张敬怀到了林钢,听到卜奎给来客放录音带的事,有些生气,把他找到招待所,批评了他一顿:“你林钢有名了,在全国大大有名了。你可要过 出头关 了。我听说你给来客放录音”
“我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卜奎为难地说。
“你节省了时间,可是你丢掉了什么起码失去谦虚和礼貌了吧”
“我也听到有些反映。”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谦虚谨慎。你怎么知道人家是来 取经 的。你不能从来客中听听批评意见不能向人家要点经验”
卜奎说:“我一定改。”
张敬怀又补充说:“你现在很得意,一得意,就忘形,就骄傲,这就是失败的开始。人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在艰苦奋斗的时候,往往是从欢呼胜利的时候开始的。多少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个真理……”
吉海岩给张敬怀当秘书,张敬怀是满意的。但也有两次受到了张敬怀的批评。
第一次是一个老工人,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张敬怀住在招待所,跑来要求见张书记。吉海岩问他有什么事。这个老工人说:“我已经退休了。我儿子也下了岗,老伴又重病缠身……”
吉秘书明白了,是要解决他儿子的工作问题。张书记那么多大事还管不过来呢,哪有时间管这些小事便写了个条子,说:“你拿着这个条子,去找你们公司的人事处吧。”
老工人说,他找过人事处了,没有解决问题,他听人说,张书记来了,只要他说一句话,准能解决问题。吉海岩怎么劝说,他还是坚决要见张书记。二人争执起来。后来张敬怀从室内走出来,把这个老工人领进自己的房间,整整谈了两个小时。
张敬怀把老工人送走后,批评了吉秘书:“你怎么把一个老工人挡在门外”
“他就是找张书记解决他儿子的工作问题,反正这事还得到他们人事处解决……”
“你怎么知道他来找我只能解决儿子的工作问题难道我不能从他那里了解点情况研究点问题”
“我考虑张书记要休息……”
“你是好心,你让我多睡了会儿午觉,可让我失去了一个工人朋友……”
吉秘书不语。
张敬怀说:“以后,只要是工人来找我,一律不许挡驾。”
这是张敬怀第一次对吉秘书发脾气。
张敬怀对吉秘书发脾气,还有一次,也是因为对来客挡架,这次不是别人,却是冯怡。
冯怡在卜奎调到林钢不久,也调到了林钢。卜奎把她分配到教育处。在卜奎的部下,张敬怀是放心的。可是,张敬怀总是想念她。连张敬怀自己也说不清楚,自从认识了冯怡之后,他常常感到,在别的场合,包括在自己家里,他都像是在演戏。可是只有在和冯怡在一起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换了一个人。他和冯怡可以随便交谈,可以讨论任何问题,他没有权力向她发指示,下命令,冯怡可以和他争论,年龄上有差别,可是没有上下级差别,两人都是作为普通朋友之间交往。
他们可以大说大笑,不要顾及说错了话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也可以大叫大跳,不怕人家说他像个孩子。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觉得自在,快乐,自己是真正的“我”。
小冯调到林钢不久,卜奎就派她到教育学院进修去了,时间是两年。这一安排,张敬怀是满意的,因为冯怡说过,她最大的愿望是学习。冯怡到学校后,也曾给他写过几封信,但写得都很简单,只是说“一切都好”等等。张敬怀来林钢多次,每次也都向卜奎问起过冯怡,卜奎也没有更多的消息告诉他。他多么想见冯怡一面,像在翠谷山庄那样,随便谈天说地呀那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这天中午,张敬怀刚刚午休,来了一个女同志,看样子不到三十岁,没有向任何人打招呼,就闯进了招待所。而且大声喊:“张书记在哪里”
吉秘书赶忙迎出来:“同志,请你小声些。你找谁”
因为卜奎没有向吉秘书介绍过冯怡,所以他还不认识她。吉海岩细细打量这个女来访者,模样比较漂亮,但没有修饰,态度很随便,因为天气比较热,用一本刊物扇着风,对他这个秘书的态度,也不像其他来访者那样谦恭。
吉海岩问:“你找张书记干什么”
“没有什么事,就是来看看他。”
吉海岩想:张书记的正事还忙不过来呢,说:“没有事,你就不要来。”
“来看看你们的张书记就不行呀”
“不行,就是来看张书记,也得事前约定。”吉秘书的态度很坚决。
“那么,你给通报一声行不行,就说一个叫冯怡的,来看他。”
吉海岩想了想说:“张书记正在休息,他的活动日程安排得很紧。你等着,我向张书记汇报,他同意见你,我再安排时间。”
“用不着的,你先去通报一声嘛”
“不行。”
“看样子,你是他的秘书,你们这些秘书呀……是一堵墙”
“你怎么可以这么说呀”
“就是这么回事”
“请你回去吧。”
“我可以在这里等着。”
“您最好还是先回去,张书记今天没有时间。”
冯怡坚持说:“我给张书记送点东西总可以吧”
吉海岩还是不肯,冯怡几乎是含着眼泪求他:“你放心,张书记不会因为这事埋怨你的。”
还是一百个“不行”冯怡又提出个理由,说是:张书记托她买了些东西,她总该送给他吧“
“张书记是不随便收礼的,请你注意,这对张书记会有不良影响”
冯怡先是一愣,接着便有些激动:“我影响老张什么了我怎么会影响老张还 不良 ”
吉海岩还是第一次听人称张书记为“老张”,自知一时失言,不知道如何解释。
这时,张敬怀从房间里走出来了,说:“小冯呀来来来”
吉海岩不便再说什么,冯怡就跟张敬怀进了房间。
张敬怀见冯怡眼泪汪汪的,问:“怎么回事。”
冯怡微笑了一下说:“一粒灰尘迷了眼睛。”
张敬怀说:“你别说了,我都听见了。”
冯怡忙嘱咐:“要见你们这些高级领导,得首先通过秘书这一关,他是在把关,尽自己的责任,你可不要批评他呀”
张敬怀笑了:“你想得周到。”又问“你怎么回来了毕业啦”
“还有半年,”冯怡说“这不是暑假嘛我一听说你来了,就风风火火地跑来,碰运气……”
“在学校怎么样为什么不写信偶然有信,也写得太简单。”
“一切都好,没有什么可以多写的。在信上又不能谈天说地。”
“那也该多写几句呀”
冯怡拿着提包,微笑着问张敬怀:“你猜我给你带了什么”
张敬怀说:“我猜不着,你打开看。”
“我不,我就让你猜嘛”
“吃的。”
“猜对了,什么吃的”
“不是肉包子吧”
冯怡哈哈大笑:“现在不是困难时期了,谁还送那玩意呀。况且你在这林钢招待所,什么好吃的没有呀再猜。”
“不猜了。你再卖关子,我就不要你的礼物了。敝人不接受贿赂”
“要是真的贿赂你,对不起,我也不敢送了。”说着打开一个纸盒,里面放着四五棵小胡萝卜。
张敬怀说:“我以为是什么宝贝呢,原来是胡萝卜。靠这玩意儿,想托我办事呀,你也太小瞧我了。”
冯怡一笑,“我看你是个植物盲,这是今年新下来的人参”
“人参可不敢要,如果是老山参,听说一支就得好几百元呢。”
冯怡说:“老山参我可供不起。这新鲜园参,是四年生的人工栽培的园参,一个朋友送我的。据说这人参 火 大。年轻人不敢吃。送给你吧。”
“那就谢谢了。”
冯怡一眼看见柜橱里有一只电热水杯,说:“我现在就给你熬一支,喝了汤,把人参当胡萝卜吃了就行。”说着把一支人参放进电热水杯,将插销插好。
“我就更没法感谢了。”
熬了一刻,水变成了淡茶色,冯怡给张敬怀倒在另一只瓷杯中,端给张敬怀,玩笑地说:“请老佛爷进参汤”说着自己笑起来。张敬怀也开怀大笑。
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吉秘书进来说:“两点半了。”吉秘书提醒张敬怀,林钢有一个技术革新展览会,开幕式,张书记要去讲话的。
张敬怀问:“明天有什么安排”
吉秘书汇报了日程,张敬怀想了想:“没有什么要紧的。都往后推。”转身对冯怡“你明天来吧。”
冯怡说:“那我就告辞了。明儿见。”说着走出了招待所。
见冯怡走远了,张敬怀越想越生气,对吉海岩发起脾气来:“我告诉你几次了凡是来找我的人,一律不许挡驾,为什么不听”
“她说她没有事……”
“呵,老百姓没有事就不兴和领导谈谈天呀”
“如果是那样,门庭若市,您就没法工作了”
张敬怀不听他的辩解:“门庭若市好嘛门庭若市说明老百姓来找你,是相信你门庭若市比门可罗雀好。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得,还当秘书”
这是吉海岩因为有人来访第二次受到张书记批评。
如果这事让卜奎遇着,他处理的方式,肯定比吉海岩周全。吉海岩和卜奎不同,他的个性和自尊心比较强。
这天晚上,吉海岩来到张敬怀的房间,迟疑了半天,说:“我接受张书记的批评,看来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秘书。如果张书记同意的话,我辞职。”
张敬怀先是一愣,一想,是因为下午小冯的事。是自己不对。他作为秘书,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如果真像自己说得那样,他就没有办法工作了。随即平心静气地说:“吉秘书呀,是我不对。这些日子,有许多事,让人烦恼。是我 迁怒 了。孔子说, 不迁怒,不二过。我迁怒了,不再 二过 了。你跟我一年多了吧。我对你很满意。我无故发一次火,你就辞职,乱弹琴”说着自己笑了。
吉海岩也笑了。这是张敬怀和吉海岩发生的一次最尖锐的矛盾,以后没有再发生过。
张敬怀不仅反对形式主义,甚至反对很多形式。比如这过生日,无非是吃顿饭,喝盅酒,说些吉利话。到头来,我还是我。辛苦工作了一阵,付出得很多,而不会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他谓之“形式”。过生日是一种形式,所以他从来不过生日。
张敬怀不过生日,夫人和女儿的生日是一定要过的。母亲替女儿办;女儿替母亲办,每年都办得红红火火的。
改革开放这些年,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一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许多西方人的风俗习惯,也不请自来了。比如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难道科学技术发达,风俗习惯也先进吗像过生日时,唱“祝你生日快乐”歌,接着是吹蜡烛,也逐渐普及起来。为什么我国春节之风俗,到了西方只在华人圈里流行,而西方这些节日,却在中国普及得这么快呢有人说,这是“强文化现像”。像西方人过生日的“吹灯拔腊”,他就很不以为然。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吹灯拔蜡”是很坏和失败的同意语。为什么在过生日时要把生命之火吹灭呢
这几年,夫人和女儿过生日时,也“吹灯拔蜡”,由她们“吹”去,“拔”去,张敬怀不去管,也管不了。
转瞬间,吉秘书给张敬怀当秘书有两年了。他刚刚“上任”时,卜秘书和他的个别谈话,就是张敬怀授意的。张敬怀让卜奎告诉吉海岩,是要他注意和艾荣搞好关系,否则得罪了老太太,那脸色就会让你这个秘书下不去。在夫人不高兴时,要有点“忍”性。
吉秘书不像卜奎那样能“忍”,但遇到这类事,还是“忍”了。吉海岩当然知道,张敬怀夫妇的长期不和,责任在夫人方面。凡是他们夫妇吵起架来时,吉海岩按照卜奎的“策略”,“躲为上计”。夫人爱支使吉海岩干这干那的,这本来不是秘书的任务,可是为</br></br>